船舶与港口水域防污染2
泄漏出5千万加仑原 油,严重污染了阿 拉斯加海域。
(五)1990年 油污防备公约
油轮“埃克 森·瓦尔迪兹号”
沉没
第三节 73/78防污公约
油轮“阿莫柯·卡迪斯号”事故
1978年,法国的超级油轮“阿 莫柯·卡迪斯号”。在布特勒 斯港附近触礁,所载23万吨原 油只有一半作了回收或处理, 其余一半被蒸发、散失或沉入 海底,造成15公里内大量海洋 生物死亡,在深达60米的范围 内形成油水混合物的固定油层, 而且从水面到海底出现一层稠 厚的油带,可随水温升降而上 升或下沉。
➢ 骨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57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 流域。发生的原因是铅、锌等冶炼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 神通川水体,两岸农民用以灌溉农田,使土壤中的含镉量 达1~2g/t。居民食用污染后的稻米和水中毒。1972年3月 止,患者已超过180人,死亡34人。此外,还有100多人 出现可疑的病症。日本人称之为患“骨痛病”。
(五)“73/78防污公约” 附则Ⅴ:“防止船舶垃 圾污染规则”
第三章 国际公约执行的 有关规则及指南
73/78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 (一)定义:特殊区域
地中海
特殊区域
新船和新油船的概念
新船系指1975年2月31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船舶; 或无建造合同在1976年6月30日以后安放龙骨或 处于相应建造阶段的船舶:或在1979年12月31 日以后交船的船舶及曾经重大改建的船舶。 新油船系指在1979年6月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油 船:或无建造合同在1980年1月1日以后安放龙骨 或处于相应建造阶段的船舶;或在1982年6月 1 日以后交船的船舶:及曾经重大改建的船舶
73/78防污公约的5个附则
附则Ⅰ与附则Ⅱ均为加入公约的必选附则,附则 Ⅲ、Ⅳ、Ⅴ为任选附则。 (一)“73/78防污公约” 附则Ⅰ:“防止油污规 则”
(二)“73/78防污公约”附则Ⅱ:“控制散装有 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
(三)“73/78防污公约” 附则Ⅲ:“防止海运包 装的有害物质污染规则”
(四)“73/78防污公约” 附则Ⅳ:“防止船舶生 活污水污染规则”
第二章 国际防污染公约
环 保
法 律 约 束
第一节 1967 年 5 月 发 生 了 著
名的“托利坎尼奥”
油船搁浅事故,向海 洋溢“1出95140年万防吨止原海油洋。油污染公约”
背景国际海事组织于1969年1 月10 日至29日在布鲁塞 尔召开国际海上污染损 害法律会议。会议通过 了2个公约,3项决议
(二)“1969年干预公约”
和“1973年干预议定书”
“托利坎尼奥”事件 1969年干预公约”的内容是实施干预必要条 件为在发生海上事故或其他行为之后.如能 有根据地预计到造成很大有害后果,那就可 以在公海上采取必要措施
公约的内容中明显地没有包含非油类物质因 船舶事故造成的污染危害。于是1973年制定 了“干预议定书”.议定书主要是将“1969 年干预公约”扩大到“非油类物质”。
(二)适用范围
150总吨以上的油船和400吨以上的非油船
(三)等效
不得以操作方法来替代本附则规定的设计 和构造特点
(四)监督管理措施
“国际防治油污证书”IOPP证书,5年
(五):对船舶排油控制的规定
(六)接收设备
各缔约国设接收设备,满足到港船舶需要, 不致造成不当延迟
(七) 对船舶主要防油污结构与设 备的规定
(三) 1969年责任公约及 其1976年议定书
通过统一的国际规则和程序,确立 在海上散装油类运输中出现污染危 险情况下的责任问题和提供适当的 赔偿。
(四)“1971年基金公约”及其 1976年议定书”、“1984年议
定书”“1992年议定书”
海上运输散装油类的溢出或排放而产生 的油污损害的经济后果也不应全部由航 运业承担,应由货油业承担一部分,为 此有必要制订一项赔偿和补偿制度.作 为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补充。
1972“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伦敦倾废公约)”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
”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简 称“73/78防污公约”
世界重大溢油事故出现频率
1970-79平均 25.2次/年
1980-89平均 9.3 次/年
1990-99平均 7.8 次/年
1958年成立“政府间海事组织”,该组织于1982年5月22日改 名为“国际海事组织(IMO)”
“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简称69年干预公约”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简称69年责任公约”
“1973年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简称73年干预议定书)”
”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简称71年基金公约)”
2000-04平均 3.8 次/年
“防备公约)
1989年“控制危险 废物越境转移及其 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第二节 国际有关防止海洋污染 公约内容概要
(一)1972年“伦敦倾废公约”
案例: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和骨痛病事件
➢ 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发生的原因是含无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的 鱼中毒,并将汞积累于鱼体(主要是头部),人食鱼后受 害,引起中枢神经性疾病,至今尚难以治疗,往往导致死 亡或遗患终身,日本人称为患“水俣病”。截至1978年3月 为止,日本官方确认水俣病患者共2227人,其中死亡人数 达255人。最终只好耗巨资填湾,以绝后患。
专用压载舱(SBT) 清洁压载舱(CBT) 原油洗舱(COW)
附则Ⅰ:采用SBT、CBT、COW的规定
(八)对钻井装置和其他平台的要求 (九)船上油污应急计划 (十)执行要求
73/78防污染公约附则Ⅱ: “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
(一)定义 半致死浓度(TLM):物质的浓度,在规定的时 间内(一般为96h),该浓度能杀死50%的受试海 生物,单位mg/L A类: TLM<1mg/L,,造成严重损害。 B类: 1mg/L≤TLM<10mg/L,造成损害 C类: 10mg/L≤TLM<100mg/L,造成较小损害 D类: 100mg/L≤TLM<1000mg/L,轻微可察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