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

但长期以来,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观念,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

这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贯通性21世纪高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苏州科技学院为适应当前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苏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建校以来便成立的一个老牌专业,历史悠久,专业基础深厚。

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个转型问题,即由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向强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型,也为了将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具体教学实践当中,真正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和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谓实践教学,“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它通常包括生产劳动、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

”〔1〕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中介。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偏见,实践教学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首先,师生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不足。

他们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比如一谈到实践教学,许多教师都以为这是高职高专和工科院校的实训课或者实验课,一般文科院校特别是其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可有可无;学生也认为实践活动就是放羊式自由活动,许多学生只是在活动开始时点个卯,然后就放任自流,消极应付。

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其次,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知识、技能和技术上的不足。

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的,一直从事的是纯理论性专业学习和研究,大多没有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没有多少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经验,而且科研方面也大多拘囿于一些纯文学性课题,缺乏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导致实践教学缺乏具体规划和针对性,实践内容流于空泛,与学生心理期望相差太大,学生缺乏实践的激情和兴趣,茫然随意,懈怠逃课。

再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内容之间缺乏整体连贯性。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本科四年各个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第一学年的“学术报告与专业指导”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第二学年的“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一)”、第三学年的“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二)”和“学年论文”、以及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相互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贯穿始终的连贯性,学生实践漂浮于获取学分的层面,缺乏更深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与训练。

最后,是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不足。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场地、经费和仪器设备等,这些都受制于学校现有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

许多实践课程只好停留于教室课堂上的悬空虚谈,或者是利用校外资源,建立社会见习实践基地,但许多基地的建设也是做些表面文章,不仅学生见习实践“走马观花”,缺乏明确的实践任务和实践要求;实践基地的单位、企业也没有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操作训练,只是让他们打打杂、跑跑腿,并未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对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虽然在拟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书时,对于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任务和内容都有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按照这些规定进行实践教学的。

本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实践环节结果变成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点缀或是用来平衡教师工作量分配的一个辅助。

本科实践教学过程被整个儿地变味了。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构想为了改变实践教学的上述现状,真正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活动,2015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工作目标:“优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完善实践创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体制与机制。

”但应当看到,学校搭建的是一个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宏阔理论构架,真正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实践教学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的,还应在实践教学的微观具体方面进行一些更明确的改革探索,那就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指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衔接、师生研习互动及多种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融会贯通,使实践教学真正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和提升。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能力三位一体。

即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在实践训练中灌注着理论指导与能力提升,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落实理论指导与总结。

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两翼,理论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训练则是检验、运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而且任何理论都源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2〕有论者在谈到现代大学实践教学基本观念时也强调,要“树立并重发展观念”,即“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

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各有长短,不能重此轻彼,坚持并重发展不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而是要着眼于教学整体目标需要,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3〕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能力三位一体非常重要。

其次,教学衔接上,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三位一体。

即在实践教学内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以培养高素质和创新人才为前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揉为一体,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和任务为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内部衔接上,要注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三者相结合。

再次,师生互动上,要实现专业建设、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

即将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训练内容和学生自主创新融为一体,力求“实践专业化,专业项目化”。

换句话说,教师带着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将学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这样一来,科研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科研实践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师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丰富和提升教学理论,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资源整合上,要实现校园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三位一体。

即尝试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做实践指导老师,到学校实训中心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丰富和活跃实践教学内容;本校师生则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做科研项目的交流合作和实训操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要创建网络实践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把社会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等。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改的具体做法与建议前面所述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与构想实际上还是一个教学改革的蓝图或者说方案,要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还得从以下方面展开具体的落实和尝试。

首先,从本科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三者的衔接关系,使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一脉相承、贯通起来。

这不仅牵涉到教学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的适当调配,还牵涉到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安排,要求改变以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倾向,打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坚硬壁垒,真正实现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着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灌注着理论的指导与提升。

具体一点来说,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总比重,真正实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

我校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总学分数为180学分,实践课学分为28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5.6%,超过了此前的11.8%。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训项目,即把理论课挪到应用文科实训中心去讲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训演示。

或者增设一些开放式实训选修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贯穿理论指导和专业知识运用,并结合地域文化经济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教学传授与科研指导。

其次,从实践教学各环节内容的衔接方面,在短学期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各环节内部做到教学内容的真正贯通。

以往的短学期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几乎都是各不相干,互不牵连(除了有些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具有连贯性之外)。

为了打破实践教学的这种零散现状,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计划与安排上,要做到纵览全局,统筹规划,对大学四年各个学年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计划性和整体性;又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