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微生物发酵中药》综述姓名:崔晓光学号:11070142003专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年级:2011级成绩:2013年11月7日【摘要】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炮制手段优越,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并为研发新药提供了新的途径,正逐渐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目前微生物发酵在中药中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中药;应用【前言】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
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
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主体】一、中药发酵制药的源流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
如半夏曲的制造,明·《本草纲目》记载:“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
其性味苦辛、平,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而未发酵的半夏刚性味辛,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清代,按其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
淡豆豉的发酵工艺另具特色,它是以黑大豆为原料制成的,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功能,其工艺为“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浸一宿,沥干黄熟,摊席上..蒿覆,侯黄衣上遍..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如此七次”。
再有用黑大豆制成的豆黄,则性味甘温,能祛湿痒、健脾益气。
其发酵工艺为“用黑大豆一斗,黄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氽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
未经发酵的黑大豆,则性味苦平,有活血、利水、解毒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药发酵的目的主要为改变药物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如半夏曲),扩大用药品种。
由于其疗效确切,至今对六神曲、半夏曲和淡豆豉等仍在进行工艺改进研究,并取得相应成绩。
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
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
二、中药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
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
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
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
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
有作者指出,在中药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中,对代谢物提纯、确定结构模式固然需要,但更应当推出微生物发酵。
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是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药的研究。
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22的生长,而等量的六味地黄丸煎剂则无明显抑瘤作用。
六味地黄发酵液还可以对抗环磷酸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且升高报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六味地黄煎剂。
香港中医博士吴志勇[17]成功发酵出黄芪液,经福建中医学院测定,发酵的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间。
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
三、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
可概括如下几点: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5)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
四、微生物对中药发酵的作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
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
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
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
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
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
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
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五、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
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
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六、中药发酵的发展方向对某一具体发酵中药的研究来说,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功能微生物的菌种选育工作不再采用自然酵母菌类,而应进行广泛筛选。
我们采用动物内存在的有益菌群为菌种,这些有益菌群自身在胃肠道中就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毒菌也是一类含有对人有强烈作用效果的菌类,极其少量的活性物质就可引起人的剧烈反应,若用这些菌类发酵有关中药,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毒蝇鹅膏菌含有神经毒素,能引起人的精神幻觉,在欧美还有食毒蝇菌的嗜好。
采用这类毒菌发酵相应的戒毒中药,有可能对开发戒毒类药物有所帮助。
2)中药发酵技术及装备研究菌群的生长和繁殖状况是关系中药发酵的关键;3)发酵中药的组方及药理活性研究;4)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5)建立有效的筛选模型;6)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手段;7)在研究发酵中药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吸收现代中医药的其他新成果。
【总结】发酵中药,是模拟中药在人体内的消化分解过程,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人体建立一个“工业化肠胃系统”,采用人体肠道内的多种益生菌,对中药进行预消化,分解转化成为能够被直接吸收的有效小分子物质。
因此发酵中药疗效快,效果确切。
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发酵中药相比传统中药药效提高4-28倍。
常规中医大夫开的6付中药,经过益生菌发酵,患者可以提高4-28倍。
发酵中药经过预消化和转化,彻底解除药物有害毒性,并去除了传统中药汤剂“苦口”的缺陷,口味好转,患者可以长期服用。
发酵中药,是对传统中药的重大创新,真正实现了中药疗效提速,减毒增效,改善口感,是对传统中药产业的革命,开创中药的时代【参考文献】[1]王兴红,李旗德,曹秋娥.微生物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J].中草药,2001,32(3):267.[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2.[3]杨海龙,陈高洪,章克昌.利用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加工中药[J].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 21):1717.[4]杨海龙,章克昌.以薏苡仁为基质的灵芝液体发酵——II.主要活性成分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 2 0 0 6,6(5):105.[5]尤建良,赵景芳,章克昌,等.发酵型中药生物制剂"康复灵"抑瘤实验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8):46.[6]汤兴利,徐增莱,夏冰,等.用盾叶薯蓣生产薯蓣皂苷元预发酵与水解条件优化[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3):35.[7]王玉红, 丁重阳, 徐鹏.中药黄芪对发酵生产灵芝多糖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2):38.[8]李国红,沈月毛,王启方,等.发酵三七中的皂苷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 36( 4):499.[9]朱关平.用生物转化生产10-羟基喜树碱的方法[P].中国专利:85100520,1986-08-13.[10]戴万生,赵荣华.发酵法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40.[11]达眀,连宾,赵杰文,等. 银杏叶提取物的猴头菌转化产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6,27(12):718.[12]李国红,张克勤,沈月毛.枯草芽孢杆菌对50种中药的发酵及抗菌活性检测[J].中药材,2006,29( 2):154.[13]徐启华,曹军,曾庆文. 玉屏风散发酵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1):10.[14]蔡琨,冯华,田维毅.纯种发酵对淡豆豉主要有效成分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5):39.[15]张玲琪,郭波,李海燕,等.长春花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产生药用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 2000,31(11):805.[26]徐萌萌,王建芳,徐春.牛蒡子微生物发酵转化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