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上3《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
六上3《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
3 古诗词三首
拓展延伸 描写诗人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 古诗词三首
包含“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 古诗词三首
读古诗 有韵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 古诗词三首
知作者 解诗题
词牌名
黄沙岭,在今江西 省上饶市的西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人贬官闲居 江西时创作的一首 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
“移舟”和“日 暮”之间有什么 关系?
因为日暮, 船需要停宿。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3 古诗词三首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 是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3 古诗词三首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 化。其中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诗词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 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 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
3 古诗词三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3 古诗词三首
3 古诗词三首
全诗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 暮色的诗,写出了 诗人羁旅之思。
3 古诗词三首
下面这一首词也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 达的情感却与《宿建德江》不同。让我们一 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古诗词三首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
3 古诗词三首
想象一下,作者看到旧时茅店社林后的神态、动作和 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齐读下阙。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3 古诗词三首
这首词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清幽、恬静。充 满了乡土气息,对丰 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 月夜的景色,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课后第二题)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 与家人到田中劳作收获果实。
3 古诗词三首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孤寂、愁闷 借景抒情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3 古诗词三首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 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 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 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 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 带来些许的安慰。
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 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3 古诗词三首
卷地风来忽吹散, 用得十分轻巧,
风
却突出天色变化
之快,显示了风
的巨大威力。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 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3 古诗词三首
天和水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 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 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 净,一色的蔚蓝。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 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作者的心情怎样?
意外 焦急
于是,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明明记得——
3 古诗词三首
用茅草盖 的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
土地庙附 近的树林。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 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作者的心情怎样?
疑惑
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 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留宿建德江边。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 古诗词三首
划动 小船。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诗人自己
3 古诗词三首
空阔远大。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天幕低垂,好像 和树木相连。
倒映在水中 的月亮好像 来靠近人。
3 古诗词三首
明诗意 悟诗情
dé
德
易写错
不能漏掉“横”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 经建德的一段。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3 古诗词三首
孟浩然(689—740年) 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
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 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 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 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 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 世。
3 古诗词三首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 古诗词三首
明诗意 悟诗情
横斜突兀 的树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惊鹊”和“鸣蝉”两 句动中寓静,把半夜 “清风”“明月”下的 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 往。
——苏轼《水调歌头》
3 古诗词三首
课堂演练
一、补充诗句。
1.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思乡之愁
“客”是指谁?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3 古诗词三首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 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 家乡 )去了。
3 古诗词三首
诗人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 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朋友们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好友登高望远,把酒言欢 。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秋江暮色 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 的事情,因而以 舟泊暮宿 作为自己的抒发感 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 羁旅之思 。
3 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 景: 明月清风 ,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 稻花飘香 , 蛙声一片 。全词从 视觉 、 听觉 和 嗅觉 三方面抒写 夏夜的山村风光,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
《宿建德江》 愁思
不一样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喜悦
月夜
3 古诗词三首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把理解与朗 读有机结合起来, 在朗读中理解诗 人表达的情感, 熟读成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望湖楼的 美丽雨景
3 古诗词三首
主题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 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 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 有景有情 ,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古诗词三首
拓展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 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 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 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 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 阵青蛙的欢叫声。
山村乡 野特有的 情趣
陶醉 喜悦
3 古诗词三首
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品读词的上阕:
看到的: 明月 别枝 听到的: 蝉鸣 鹊啼 闻到的: 稻花香
3 古诗词三首
知作者 解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宋神宗熙宁五 年(1072)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上喝 酒,写下五 首绝句。
3 古诗词三首
形容云 层很黑。
遮盖, 遮挡。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 说明雨点大, 杂乱无序。
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 一幅画,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课后第三题)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3 古诗词三首
全诗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 人舟中赏雨 的喜悦心情。
3 古诗词三首
结构梳理
望 湖 楼 醉 书
六 月 二 十 七 日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惊鹊 蛙声
鸣蝉 稻花 说丰年
3 古诗词三首
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和你身边的同 学互相说一说。
3 古诗词三首
夏日的清幽、静谧
以动写静
3 古诗词三首
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 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 猛抬头,看到了什么?
3 古诗词三首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 古诗词三首
默写指导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 确,不增、不漏、不颠倒 字词,还要注意标点符号。
3 古诗词三首
结构梳理
宿 日暮
烟
建 德
渚 低 旷 相互依存
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