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文集》部分内容读书汇报

《陶行知文集》部分内容读书汇报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汇报的汇报内容是陶行知先生的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第二篇是“大学教育的二大要素”第三篇是“教育与科学方法”。

接下来我将从主要内容、好句好段、对我的启发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汇报第一篇文章“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该文是陶先生在1922 年3月发表的。

该文明确提出“中国应通过国际教育会议这一形式参与到国际教育运动中,以展示中国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在动荡的政局中所取得的成绩”。

他在文中首先提出中国参与国际教育会议的目的在于:“在中国教育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认同和更充分的发展的基础上,使其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地位,进而谋求对世界教育的贡献。

”其后,他通过追述中国参与国际教育会议的历程,提出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迫切性。

最后陶行知先生还明确提出了利用国际教育会议将中国教育向世界推介的思路,“第一要自己晓得自己,第二要自己晓得别人,第三要别人晓得自己。

”这篇文章先后在《新教育》《中华教育界》和《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在知识界尤其是教育界影响较大。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系统阐述关于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文章,为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有:解决国际教育的问题,谈何容易,是必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彻底的明白了,然后才能谈到解决。

若想彻底的明了,第一要自己晓得自己,第二要自己晓得别人,第三要被人晓得自己。

自明,明他,他明,是解决二人以上的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两国问题的根本方法。

若想解决国际的教育问题,怕也跑不出这个范围。

总的来说,国际教育运动,是一天多似一天的,我们是一定要参与的;我们以前参与这种运动是无准备的,以后得准本一定要靠着自有的成绩,才能和人交换,自己明白自己,更是和人共同解决问题的初步。

接下来是我的读完本篇文章的感想:在中外教育交流和冲突中,陶行知积极主张中国教育要参与到国际教育运动中去。

他充分利用国际教育会议这一舞台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以使中国教育在世界文化中不仅有一席之地,且要为其作第一流的贡献。

陶行知向国际教育会议提交的报告都是其本人亲自参与的改造中国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今天,深入研究和考察陶行知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的方式、内容、特点及影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汇报第二篇文章,“大学教育的二大要素”文章提出大学教育的要素约有两端:一个是使学生养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对于解决问题应当采取的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应当据的根本观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另一个是先生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

即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彼此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

第一个要素是关于思想,第二个要素是关于情操。

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有:科学的方法大概可分为五步,1觉得问题,2.什么是问题3.设法解决问题,4.选择方法5.印证。

科学根本的观念:1客观2数量观3不可过用科学。

学教育仍有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大学教育是要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学学生人人能用科学方法来解决他们个人的问题,那么久而久之,成绩自然是很大。

大学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但就我们的大学本科阶段来看,虽不敢一概而论,大约十之八九又一种通病,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太疏远了分析原因,教师队伍数量是否充裕,教师与学生人数是否成合适的比例,学校的学习科研氛围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

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在线访谈时提到:一流大学起码有三个要素:一是大学之大在于教,即一流的教授和教学。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要有获得社会认可的知识发现、创造性研究成果,还要有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继续发现、研究;二是大学之大在于课,即常规课程要有深度和广度,能为学生提供任何感兴趣的课程,并且是比较先进或最先进的;三是大学之大在于生,即历届毕业生的社会声望和成就。

衡量毕业生的成就是有没有学生、有多少学生对自然规律、人类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先导作用。

最后来汇报第三篇文章“教育与科学方法”。

讲的是科学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

文章首先科学方法的步骤与要素。

科学方法的步骤是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

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

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

科学方法的要素有1.客观2.数目的观念。

最后讲教育的重要部分即1组织2 教材3.工具。

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有:现在的教育有两种:(一)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的跑几十里,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

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

(二)如一去不坐车,不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保管还能回来的。

接下来是我读完本篇文章的感想:文中讲到,科学方法的步骤是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

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

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

经过这五步功夫,然后才能解决一个问题。

这五步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无论是化学,是物理,是生物学,都用这个方法以解决困难。

看完这段话,我的感触较深。

科学是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探究。

针对我们专业来说,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他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与陶先生讲到的五步是一样的意思。

将科学的步骤与观念应用到教育上,必定会解决很多的教育问题。

正如陶先生文中结尾所讲:“每个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个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

”以上是所有的汇报内容,谢谢大家!《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一)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

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

我谈谈两点感想:(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

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

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

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二)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矗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

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

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

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

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

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

”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

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

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

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