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知识必学:陈皮(一)

中药知识必学:陈皮(一)

中药知识必学:陈皮(一)
清朝同治年间,弱不禁风的同治皇帝腹痛腹泻,御医诚
惶诚恐把完脉,沉思再三,遂推荐广州老字号陈李济药厂的 追风苏合丸给圣上服下,很快治愈了皇帝的病。

而这味追风 苏合丸,主药就是陈皮,陈李济的王牌产品陈皮是广州尽人
长寿不倒翁” ,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说
起。

陈李济始于 1600 年,这是一块见证我国中药四百年发
展历史的“活化石” ,绵延至今仍欣欣向荣。

我国现存古老 的中药老字号,北方人会说北京同仁堂,江南人会说杭州胡 庆余堂,而与之南药代表陈李济,比同仁堂还要 早 69 年。

相传,广三足鼎立的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 末牌坊脚(今北京路 194 号)经营一间中草药店。

一次,李 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于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候失主,终于
原封不动把银两归还失主陈体全。

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将
号“陈李济” ,寓意“存心济世” 。

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
陈李济”。

陈李济百年老字号文化源远流长,品质一脉相 承,堪称国药典范。

陈皮采用历史悠久、被誉为“贡品级陈
皮”的新会陈皮, 广受人们信赖与喜爱。

陈李济将入选之柑,

号, 失而复得的银两半数投资李的中草药店,两人立约:
本钱 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

”并将草药店取字
去肉存皮, 律开成四瓣, 并蒂相连似花开之状, 剔除杂质,
并叠好装入草席包,标明入库年号,按先后顺序存入果皮仓 储藏。

果皮仓楼底为杉木栏栅,底下数口煮蜜锅,夜以继日 炼蜜泛丸, 蜜糖长年累月透过栅状楼板, 徐徐渗入陈皮之中, 久而久之,陈皮外表色如檀香木,光亮如抹油之状;内层附 着薄层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

陈皮别名橘皮,来源为芸香科
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除挥发油外,陈皮主
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 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 1〜4mm 。

外表面橙红色或
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 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

气香, 味辛、苦。

广陈皮常 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 1mm 。

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

质较柔软。

橘最早出 现于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

文献记载可见于《考工记》 :“橘 逾淮而北为枳。

”江淮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适宜橘的生长。

到了汉代,长江中游一带开始有了橘的种植 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 亦云:“生南山川谷。

”《神农本草经》
中南山川谷指的应是今秦岭地区,属于长江中游流域。

到陶 弘景开始提及橘皮药材的道地产区, 《本草经集注》 : 桔为好,西江亦有
而不如。

其皮小冷,疗气,乃言胜桔。

北 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

”陶弘景所云东橘应是今长三角 地区的江浙一带,而西江则应是今江西地区。

到了宋代江浙
含黄酮类成分。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 。

采摘成熟
以东
地区名副其实的成为橘皮的道地产区。

如《本草图经》:“今
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O ”到了明朝,橘皮道地产区南移
到广东,至今仍以广产者为道地。

《本草纲目》:“今天下多
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本草害利》:“广东新会皮
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

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

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

”其道地产区与今完全吻合。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对橘的植物性状有了详细准确的描述:
“桔、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
木高一、丈,叶与枳无辨,刺出于茎间。

夏初生白花,六
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

”根据所述,应是今之芸香科植物橘。

李时珍《本草纲目》:“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

”《本草崇原》:“橘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江浙荆襄湖岑皆有。

枝多坚刺,叶色青翠,经冬不凋,结实青圆,秋冬始熟,或黄或赤,其臭辛香,肉味酸甜,皮兼辛苦。

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主流本草中所记载的关于陈皮的植物来源品种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没有什么疑问。

世间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尤以新会陈皮为上品,更以经年陈藏为珍品,因此有“百年陈皮胜黄金”和“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说法。

新会陈皮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汉族传统名产,当地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
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

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

陈皮是不可多得的药食同源、食养俱佳的著名地方特产,它是广东道地药材,
乃“广东三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之首和“广东十大
中药材”之一。

(新会大红柑)广陈皮历史规格:1、冈州皮:又名庄口。

冬至时采摘加工。

张大、皮厚、朱红色。

2、头红:冬至前后采摘加工。

张大色红。

3、极红:霜降后采摘
加工。

张大色橙红。

4、苏红:霜降时采摘加工。

色红略带
青色。

5、二红:霜降前采摘加工。

色青多红少。

6、拣红:分级时拣下或自落果实剥下。

多青黑色。

7、青皮:未成熟
果皮。

张小皮薄、青黑色。

围绕广陈皮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寄托了人
们对于健康、养生、爱情等美好愿望的期待与向往,流传至今,回味无穷。

元末明初的新会诗人黎贞写下了“尘外亭前桔柚肥”的诗句。

明朝理学大师、新会人阵白沙徜徉于家乡青山绿水的柑橘园,咏叹
“橙桔盈园野芳杂” 。

由柑橘所成的陈皮渐渐和新会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新会陈皮是新会柑其果皮经晒干或焙干后的陈年贮存品,
原产新会,尤以境内潭江流域冲积带平原,特别是银洲湖沿岸所产为好。

地方标准《新会陈皮》中规定,按采收时期可分为柑青皮、微红
皮和大红皮等三种货式。

从果顶正三瓣开皮,留果蒂部相连,反皮,
自然晒干和自然贮存即可,这与其他水果退皮和应用情况全然不同,
这种习惯做的新会陈皮用于药
材,已成为国家部颁标准要求。

拣果要考眼力,扁身薄皮方为上品;开皮讲究刀法,正三瓣连蒂算得标准;反皮要有门路,失水软反才是正路;晒皮要趁时机,冬至前晒皮才有好天气;存皮要有方法,新皮通风常晒,适时防虫,旧皮定装定仓,适时返晒。

而且新会人素有存皮的习惯:有“麻绳串灶尾熏,麻袋装阁楼放”的习惯,也有“年年晒新皮,旧皮少伺理”等的做法。

在岭南街头,目前仍流行着“当街开柑串晒皮”的独特风景,我老家便是广西的,小时候常常看到这种情景,然而小时候没有学中药,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子干。

宋代以前,新会虽然已经有人种柑橘,但都是小打小闹,自产自销,没有规模化生产。

当地人对柑橘皮入药不甚了解,只知其香味,偶尔烹调时用之,这种做法至今仍在沿用。

也有懂医之人,将柑皮晒干留用,作为化痰止咳、理
气止痛的一味中药。

到了元朝,新会人种柑已经非常普遍,
仅龙溪陈氏一户人家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明代时新会已经利用境内的冲积平原大规模种植柑橘,清朝时“其
柑种植之千百成围,每岁大贾收其皮”。

小时候经常吃一种小吃,便是以陈皮做的,叫九制陈皮,酸爽可口。

九制陈皮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传统名吃之一,属于凉果类食品,全称广式九制陈皮,有别于苏州的苏式陈皮。

九制陈皮采用优质的柑橘皮为原料,经过拣皮、浸漂、保鲜、切皮、腌制、沥干、调料、反复晒制、贮存、包装等多个工序,始成正式产品。

因工艺繁杂严谨,故称之“九制” 。

(九制陈皮)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