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论文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论文

浅谈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摘要]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的变化。

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进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建设现代学校的自然尝试。

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转变教学思维以适应新时代,就需要了解基于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它的特点、实现方式、问题和应对办法,以方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字] 网络环境网络教学问题对策环境建设一、引言本世纪初我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的重大改革项目予以推动和落实,以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由此逐渐催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进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代职业学校必须进行的教学尝试。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下的新教学理论。

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适应新环境下教育的需要,对职业学校培养出掌握实际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同时具备自学能力的毕业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概念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便捷性,共享资源等特点,教师采用“引”和“导”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交流,协作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将网络本身视为教学环境,一个无视地理,时间的教室,充分利用网络上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好处。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教学过程交互: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

交互不仅使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因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重视感,从而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网页链接或教师引导下,通过网络共享丰富多彩的适量教学资源,还可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制作的教学资料片以互相借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方式变化:网络教学,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进行教学的组织和调控,并在网络中进行查阅引导、点对点的因材施教来帮助学生,而学生之间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协作讨论,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内容丰富:现代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授课老师,只要稍为注意,就可以搜集许多跟教学内容相关网上教学资源和拓展知识,比如本校或外校编制的课件和网上的百科。

并且网络教学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学生可以获得更详尽的知识积累。

四、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实现方式现行的基于网络环境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集中授课与点对点解惑。

教师先集中学生(可以在普通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

然后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接着布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收集信息,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常用交流软件,分组讨论,协作交流。

当出现同学间讨论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指导解疑,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辅导,还可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公布并纠正,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进行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

(二)自主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积累的教学资源,将之存放在学校教学资源服务器上,并在学校主页上放上链接。

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和任意时间通过网络访问教学网站主页,经过必要的验证,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具体课程,然后浏览知识内容和任务信息,并可以通过与教师、同学进行即时或非即时的交流咨询,获得学习帮助。

学生即可以共享教学网站上面的大量教学信息,还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搜索功能搜索到相关的拓展知识。

五、常见问题和对策方法笔者在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少现实中难以避免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谈谈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竖立正确的理念。

笔者因为较早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教学和工作,碰到过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对此教学模式的错误理解,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一些抵触和失误。

比如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师生间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就是网络上的信息交互。

我们通过培训时的实例让他们明白,网络中的教学形式多样,单纯的演示只是换个皮的灌输,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和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主动的学。

网络教学中,课堂提问回答仅仅相当于是网络中交互的一小部分,网络中的交互还包含着学生之间的交互,排列组合的数量级更高,还可以进行非实时的交流,这对与课堂问答是非常有效的补充。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网络教学最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学内容和素材在服务器上一堆,课堂上布置任务,然后坐等学生交作业。

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网络教学虽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但本质上需要有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组织和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网络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要有适应过程。

初接触这网络教学的学生因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较易出现必须由老师进行指导和要求,少有主动性探索网络上知识的现象,更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媒体中多样信息的出现,结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课堂纪律失控。

解决办法是在学生初接触此类教学模式时,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性学习,并且特别要注意不能因为要搞活课堂气氛而把教学课件搞的过于花哨,从而让教学过程变得主从颠倒。

在教学中还要仔细观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上各种媒体的喜好,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分配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一个适应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进度的度量条件。

(三)教学信息容量过度。

笔者在刚开始网络环境下教学时,出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考虑,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相关拓展知识和教学资源,但是学生的反应并不好,经过调查发现原因是知识信息太多,选择的东西也太多,从而让刚开始接触此类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多数学生无法消化吸收。

并出现学生间无法同步学习,协作讨论的课堂现象。

因为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

当笔者适当减少了部分重复和过高的知识拓展内容,同时调整教学资源的排列顺序,加以时间说明,以方便学生检索后,学生的反应较为良好。

由此深刻感受到网络教学中过大的信息容量并不适合,要从掌握学科教学大纲里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出发,不能过度增加知识信息。

这一点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

(四)教学素材积累。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进行课件制作,曾设想制做一个好的课件可以对某些专用课程长时间的使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因为专业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变化很快,即使是一些经典的程序设计类,也会有教与学的新变化,而不得不加入新的内容。

至于非程序设计课程来说,课程内容更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经常变化。

经过思考和经验积累,笔者发现较好的办法是制作课程子模块。

把一些常见的学习问题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单独做成小课件,放在网上,比如网络课程中的硬件介绍和拓扑图,c程序设计中的经典程序,图形图像课程中的变形、路径操作,文字表格处理的字体页面调整、函数应用等。

根据的不同需要,或将其嵌入新课件,或将其嵌入讨论系统等,从而简化了课件制作过程,还可不断积累效果较好的教学素材。

另一方面,笔者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索资料。

并假想转换角色,自己是教师来制作传授别人知识的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强化了自己查找资料和自学的能力。

六、网络环境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一个以上的教学站点服务器,最好接入互联网,建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专业维护人员。

这或许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负担还是较重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央对于教育的重视,限于硬件上的教学条件应会得到改善。

从笔者所在的地区来看,网络环境的建设,普通的学校基本都能完成,即使不能达到一个完整功能的校园网络,也通常具备一个小型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接入互联网这一点,在多数地区的学校应无问题。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极快,通常从设计到完成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所需的硬件和集成能力来说,多数学校所在地的商业公司都能完成。

最基本的网络硬件要求:星形拓扑结构,双绞线布线,普通网络教室或小型计算机房,普通路由,交换机,教学服务器。

软件上从笔者使用的经验来看,学校一级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对技术的依赖并不高。

如果充分运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网站、通用软件等资源,并把握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这一原则,那么只需要校内教师学会运用一些常用办公或已经设计好的课件软件而已。

比如:authorware或课件大师,微软办公套件里的powerpoint、黑马网络教室,免费邮件系统、qq软件等。

七、结束语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开始快速步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正处于网络服务快速普及的新时代,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这个时代的自然要求,也是学校教学的必然发展。

构建校园网,努力营造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应是未来教学模式变化中的一个大趋势。

善用互联网,善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捷以及适应这个环境下的教学理念转变,是这个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1] 丁兴富,李新宇。

远程教学交互作用理论的发展演化[j][2] 李华,张强善,成人学习特点与网络教学模式设计[j][3] 田屹,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 j ].[4]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5] 李康,论网络教学的观念[j]。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