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i角检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BOIF产DAL数字电子水准仪的电子i角校正试验的实践,加深对数字电子水准仪的电子i角的理解,掌握电子i角的校正测试原理方法,领会i角作为未知量参与平差的方法与意义。
二、实验实施
DAL1528R数字电子水准仪一台,脚架一副,配套通讯电缆一根,装备有配套软件的计算机一台或计算器一部、配套条码标尺2支、相距80米的水准点和尺垫2个。
三、实验操作
1、电子i角的校正:在相距约40~60米的两水准点A、B分别架设标尺,在标尺间选
出一位置1架设仪器,仪器开机选定功能菜单的电子i角校正功能(中文版提示为
“9.电i校正”,英文版提示为“iCAL”),按照提示分别照准标尺A、B进行测量;
然后仪器向某标尺方向移动约15米架设整平仪器,再按提示分别照准标尺A、B
进行测量,仪器完成校正计算后将自动关机。
2、电子i角的检验:在相距约80米的两个水准点上分别架设条码标尺,讲仪器分别架
设于两标尺之间大约20米、30米、40米、50米、60米处、读取两个标尺的高度
和视距。
根据公式计算出i角的测试结果。
四、实验报告
一、
线路号
A尺读数B尺读数
高差
△Hi
视距差
△Di
△Di*△
Hi
△
Di*
△Di Hai Dai Hbi Dbi
1 1.2089 34.18 1.2216 74.16 0.0127 39.980 0.5077 1598 .400
2 1.1949 41.95 1.2091 65.92 0.0142 23.970 0.3404 574. 561
3 1.1906 51.29 1.2113 56.58 0.0153 5.290 0.0809 27.9 841
4 1.2591 63.87 1.2773 44.17 0.0182 -19.700 -0.358
5 388.
090
5 1.2415 72.81 1.2605 35.40 0.0189 -37.410 -0.7070 1399 .508
∑△Hi= 0.07930 ∑△Di=12.130
∑△Hi*△Di=-0.1365 ∑△Di*△Di=3988.544
∑△Hi*△Hi= 0.0013
h=0.0161 I=-17.136
∑vi*vi=-1.1354e-005
m0= 0.00195 Qhh= 0.2015 QII= 2.5258e-004
mh=8.7323e-004 mi=6.3773
二、
路线j △Hj △Dj
1 0.0127 39.980
2 0.0142 23.970
3 0.0153 5.290
4 0.0182 -19.700
5 0.0189 -37.410
环路△Hi △Di △Di*△
Hi
△Di*△
Di
△Hi*△
Hi
1—2 0.0015 -16.01 -0.02402256.32010.00000225 1—3 0.0026 -34.69 -0.090191203.3960.00000676 1—4 0.0055 -59.68 -0.328243561.7020.00003025 1—5 0.0062 -77.39 -0.479825989.2120.00003844 2—3 0.0011 -18.68 -0.02055348.94240.00000121 2—4 0.0040 -43.67 -0.174681907.0690.00001600 2—5 0.0047 -61.38 -0.288493767.5040.00002209 3—4 0.0029 -24.99 -0.07247624.50010.00000841 3—5 0.0036 -43.70 -0.157321909.690.00001296 4—5 0.0007 -17.71 -0.0124313.64410.00000049∑△Di*△Hi -1.64817
∑△Di*△Di 19881.98
∑△Hi*△Hi 0.00013886
I -17.0989
∑Vi*Vi -28.1789
m0 1.769
mi 2587.82
小结:从实验结果来看,I=-17.136有点偏大,在测量(操作无误)无误的情况下(同组人员测量的I角都为17″左右),说明该仪器确实存在较大的i角,再联系每次整平后,旋转180°水准泡严重发生偏离中心位置,说明该仪器本身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是长期没有经过校准的缘故。
另外前后两次测量mi相差过大,其可能原因是本身i角偏大,而第二种方法仅适用于i角较小的情况,对过大i角的计算涵盖不了既造成了最后不一致的情况。
五、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对i角的理解的理解进一步加深,i角是望远镜视准轴与水平轴之间的夹角,由于存在夹角,夹角乘以观测距离就有一个高差误差产生,而观测采取后视加前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消除或者削弱这个误差值,在理想情况下,即就是后视距离等于前视距离时,i角的影响为零,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完全不可能保证此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尽量减小误差:在仪器制作中,尽量使得i角比较小,通过计算其值来削弱其影响;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它们的差值在累计相差范围内,利于计算。
对实验结果的说明,从实验结果来看,I=-17.136有点偏大,在测量(操作无误)无误的情况下(同组人员测量的I角都为17″左右),说明该仪器确实存在较大的i角,再联系每次整平后,旋转180°水准泡发生偏离说明,该仪器本身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是长期没有经过校准的缘故。
另外前后两次测量mi相差过大,其可能原因是本身i 角偏大,而第二种方法仅适用于i角较小的情况,既造成了最后不一致的情况。
测量结束后,我们还进行了进一步比较,在两标尺之间观测了两组值,两站较为接近后视尺,其中后视都为零,则前视结果即就是它们的高差值,发现两次高差相差有3mm,及说明了i的存在,影响了高差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两尺中间选择了两站测量,发现两次高差值减小到2mm,说明前后视距相等对削弱i角影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