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开播时间:2001年7月9日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日 12:45(首播)主持人:不固定节目类型:知识讲座栏目简介:《百家讲坛》已经成为CCTV-10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

许多学术界著名人士由幕后推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个别议题亦受到专家及大众质疑。

栏目收视率逐年提高,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是一个开放的大学。

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选题范围1、大学通选课、选修课。

2、大学名校内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

3、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演讲。

4、中学文科类课程及第二课堂、兴趣课堂。

5、中国历朝历代大事6、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5.《百家讲坛》是一种新兴的评书艺术。

内容分析1、在栏目选题上注重系列化首先找准接近点,就是说节目的选题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找出让观众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或从最能吸引并引发其思考的角度,找出最接近的一点,实现其接近性。

比如《百家讲坛》中播出了《生活中的数学》等系列节目,把生活中让人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和发明,用数学原理很好地做了解释,找准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找准了接近点。

再次体现系统性,从《百家讲坛》播出栏目的收视率情况可以比较出,系列节目的收视率普遍偏高,当一个选题拥有丰富的内涵,并值得细细品味与研究的时候,把其内容放大,制作成系列节目,保持其完整性。

当受众的记忆出现断线时,也可以从下期的讲座中获得缺失信息,很好地保持了思维的完整性。

再次增强新闻性,信息时代,电视讲坛类栏目也要抓新闻看点,再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内容详细化、深度化、系统化,以满足受众猎奇与解惑的心理,同时也体现出了接近性。

2、在传播内容上要借势发挥编导们要深入洞察现实生活并主动贴近群众,为了让经典文化更好的植根和服务于普通观众,必须时时保持着对当前的热点和“兴奋点”的关注。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渴望知道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所以会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名著比较热衷,但是“当公众越来越喜欢电视的时候,他们关注的范围便缩小了,爱读书的公众也许再也没有了。

”题材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市场,那么具体内容又如何选择的呢?万卫表示,“借势发挥是我们选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借势发挥的技巧总体说来就是就近说远,就熟说生,由浅入深。

例如《清十二帝疑案》的一炮走红也不是偶然,主要得益于各种清宫剧的热播,受众在观看五花八门的“戏说”和较为严谨的“正剧”时,也关注起了真正的历史,但“戏说”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清十二帝疑案》适时推出,恰好满足了受众了解真正历史的心理需要。

再如当《汉武帝》热播的时候,栏目专门请了易中天来揭秘汉朝人物,让观众从历史学家这里了解到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又如由《百家讲坛》热播引起了一股史学热之风,而受众对于栏目学术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处理上众说纷纭,这时《百家讲坛》推出了由易中天主讲的《学术精英与大众文化》,适时的来解除受众的疑惑。

还有郑和下西洋及二战的选题,都是借势发挥,播出效果也很可观。

而《红楼梦》、《聊斋系列》等都是广大受众熟知的古典文学名著,都曾被拍成电视剧、电影,讲述有关这些名著的故事,也很容易吸引观众。

《百家讲坛》的宗旨由“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3、在传播方式上要贴近受众电视讲坛类节目的部分受众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完善,但又渴望涉取各个领域的知识,求知欲望很强烈但又厌倦学堂式的授课方式,这就要求专家学者改变其正统的传播语态。

纵观《百家讲坛》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演讲风格,尽管各自讲演的内容范畴不同,但其语态风格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一甩有板有眼,严谨缜密的语言传授方式。

比如:“清军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汉灵帝)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自来水的嘛!”“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7] “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

”……这些语言看起来荒诞不经,但能让观众笑过之后更好地理解讲演内容。

讲坛是个特殊的课堂,需要把专家学者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下来,让他们走进观众,以浅显易懂,平和风趣的语言讲述传达给观众知识,不能高高在上、照本宣科。

讲坛类本身形式单一,视觉冲击力不大,想要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就要融入各种传播手段,而风趣的语言既可以引发受众的兴趣,又可以拉近受众与讲演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固定的受众群。

《百家讲坛》邀请的主讲人一般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授课对象也基本都是高等学府的学生,但《百家讲坛》的观众却是很大一部分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大众,如果仍然是按照专业学术的讲授方法去有板有眼的传授,恐怕受众不但不好消化,而且会对主讲人的讲演产生厌倦,对此,《百家讲坛》追求的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而学者的讲述也必须祛除浓厚的学术味,让艰深的学术变得不再晦涩,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使内容通俗易懂,还要不乏生动幽默,让普通观众都能轻松的理解接受。

为此,主讲人的讲稿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阎崇年在答记者问的时候透露,他做一期节目的讲稿要写上12页左右,在录制前都要先讲给初中文化的人听,直到全都可以理解了并听得津津有味,才进行录制。

在修改讲稿时还增加了细节、故事、形象,变平铺直叙为螺旋式递进,同样起到了吸引受众的作用。

比如,易中天在《汉代风云人物》讲到一个词“避席”,无论怎么解释,观众还是很难理解,他就走下讲坛,进行现场表演:“避席”就是席地而坐,也就是跪下的意思。

这种讲法既形象又生动,观众很容易接受。

再如刘心武在《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一讲中,在最后揭开秦可卿的出身之谜之前,既讲到了贾府的婚配、秦氏在贾府的生活,又讲到了北静王、蒋玉菡等人物,甚至连书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史湘云的一句酒令也有所涉及。

这样把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情节联系起来,不仅让观众对刘心武对于秦可卿身世的解释感到合情合理,也让更多的人更4、内容讲述上尽量故事化事实上“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最常用的、最有效的表现手法,除了叙事节目,“故事化”手法已经融入到了新闻、评论、谈话、娱乐等各种样式的节目中,包括法制、科教、生活服务、体育等各种题材的节目都在努力使自己“故事化”,如《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实话实说》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目,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会设计故事、非常会“讲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使人物、事件变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从而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百家讲坛》也深深得益于此方式,改革之后,制作者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专家“讲故事”的能力,在表达自已观点的时候多穿插细节描述,多讲故事。

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是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专家,来到《百家讲坛》担任揭示《聊斋志异》之后,制片人对其多年来讲课的语言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在“惊世骇俗说细候”这档节目中,马教授按照传统的模式先讲故事后分析,制片人却要求她在故事中容入分析,围绕人物命运不断做悬念,然后再一层一层拨开悬念,以此抓住受众的眼球,并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其中同样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易中天把三国里的枭雄和奸雄品评得荡气回肠,刘心武把红楼人物讲得活灵活现,阎崇年把距今三四百年的清朝往事说得如在昨天,受众在听故事的同时,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深深的印在了受众的脑海中,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的很好的表达方式,它使艰深文化更好地走向了大众。

5、结构编排上注重悬念链《清十二帝疑案》、《揭秘红楼梦》、《明十七帝疑案》……从这些系列节目的名称就可看出,《百家讲坛》的制作有意突出了一个“疑”字。

不仅系列标题如此,在每一讲的题目中也弥漫着悬疑的味道,如《揭秘红楼梦》第一讲和第二讲为“追寻红学迷踪”,第三讲为“贾府婚配之迷”,第四讲为“秦可卿抱养之迷”……而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讲演者也不断设置悬念,然后再层层剥笋般地揭开谜底,将观众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

如刘心武主讲的《秦可卿原型大揭秘》,节目上就用一连串的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思:“秦可卿,《红楼梦》里谜一般的人物……她的原型会是谁呢?《红楼梦》中有关她的种种疑问该如何解释?令读者困惑的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暧昧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红楼梦》里对秦可卿这一人物的特殊用笔和她真实的出身有什么关系呢?”[8]在讲述过程中,又不断穿插小的悬念,如“《红楼梦》第十回是‘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个人是给秦可卿看病的。

他与秦可卿有什么关系?”“曹雪芹又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写‘张太医论病细源’?”“张太医给秦可卿开了一个长长的药方,药方当中是不是隐藏了什么秘密?”[9]讲述者就是这样引导着观众一步步揭开谜底,探寻真相的。

6、节目形式上尽量影像化传统的讲坛类节目形式较单一,用电视这种视听媒介传播效果显然不好。

《百家讲坛》改版后融合了电视的视听元素,使得节目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生动了,尼古拉·米尔佐夫说:“视觉文化关注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找信息的意义和快乐。

”[11]在视觉方面,红色的地毯、蓝色的背景、精致的棕红色讲台,首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适时地在讲座当中插入与讲座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形象片段,名著类题材插入根据该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片断,历史类题材的内容插入当年的纪录片片断,比如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时多次引用了《努尔哈斥》、《庄妃秘史》、《康熙王朝》等影视剧中的片断。

主讲人讲到历史人物时更多采用的是“说图”的方式,利用镜头的推移,使原本静止的人物画像不断变化移动,仿佛在感受时代的变迁,历尽了世事沧桑。

当讲到人物关系复杂的内容时,就插入相应的图表加以解释,当引用史书上某人物的原话或相关记载资料时,就配上字幕,必要时制作成FLASH形式,使内容变得容易理解。

此外,为了更好的烘托讲座内容,在讲座过程中配有恰当的音乐,使受众的情绪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起伏,音乐与理性的讲解、形象的画面相统一共同契合了受众的收视审美,使节目更加鲜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