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本文结合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特点和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就其短篇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文体艺术与风格艺术的形成以及在作品中对这些艺术的营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探讨爱·伦坡小说的唯美艺术特色。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爱伦·坡是被誉为文坛怪杰的美国19世纪作家。
其大量诗歌及短篇小说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以其神秘感、恐怖感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兴趣。
在创作理念上,爱伦·坡勇于创新,大力修正哥特小说的流行模式,充分践行其“效果说”理论,积极追求使用双重化的艺术,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回顾爱伦·坡的创作生涯及其在文学史上激起的一次次批评热情,我们不得不再次探究爱伦·坡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策略。
一叙事艺术特色在文学旨趣上,爱伦·坡一直主张由心境所支配、以效果为旨趣的短篇。
他不惜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采用一切可以烘托和营造气氛的细节,使作品叙事特色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1 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考察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不难发现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觉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往往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人物;既可以是故事主人公,又可以是故事事件的旁观者。
而叙述视觉的一大特点是使叙述产生强烈的切身性,“会给小说营造出一种客观的真实效果”。
2 以设置悬念为叙事手段在美国的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爱伦·坡是第一个有意识将短篇小说作为独立文学体裁来写的作家,并提出了短篇小说的创作理论。
当时的作家普遍认为,作品的人物性格随故事发展而变化。
一篇小说的结局可以同原来所考虑的根本不同。
而爱伦·坡认为,短篇小说的创作是由作家“精心设计某种要达到的单一的效果,然后虚构情节,将这种事件联系起来,使之能最好地达到预定的效果。
”因此,设置未知的悬念是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典型叙事艺术特色之一。
这实际也是他的“效果优先”论,即把效果置于情节、人物等因素之上;摆脱了情节第一或者人物第一的争论,把关注点从作品的具体构思转移到这一构思产生的后果上。
这种转移也意味着从文本转向了读者,从文本创作转向了读者接受。
同时,他还要求,“在整个故事的创作中,不应该有一个字不直接或间接地与预先建立的模式契合。
”“如果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作者的第一个努力就归于失败了。
”如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当属设计悬念最典型的作品。
在故事中,讲述人“大病初愈,从郁闷转为愉快的心境,欲念高涨”,结果在人群当中发现了一个神秘老头,脸上有种“过去从未见过的表情……一种魔鬼形象的再现”,讲述人对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踪他。
读者阅读这篇故事,头脑中会不断追问,这神秘老头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每到一处老头停下脚步,读者就会松一口气,“原来他是……”,然而,不等假设成立,老头又继续上路,这就否定了刚刚的猜测。
可是到最后读者也没有弄明白,这个老头是谁。
恰恰是这种对未知事件的好奇,使读者被深深吸引。
同时,坡笔下的悬念很少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广的阐释空间,有更丰富的意蕴,更增加了他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
3 以反讽艺术为叙事效果我们知道小说的情节只能渐次展开,然而在爱伦·坡的小说中,他封闭故事的时间,将故事的结局预先设定、预先叙述,或进行暗示。
再将故事人物的体验随着故事情节的叙述逐层、渐次展开。
这样,读者在阅读时,思维就走在了故事时间的前面,对故事接下来要发生的情节预先了解。
这种读者和故事人物对情节体验上的不同步,导致了读者与其中的主人公构成信息上的不对称,从而构成了坡的小说的反讽的艺术。
如《一桶白葡萄酒》透过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读者从一开始就预知了谋杀的阴谋。
这样,读者的思维走向随着情节的发展,与故事叙述者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关系仅仅存在于读者和叙述者之间,并不存在于小说中的两个冤家之间。
因此,这种模式就形成了文本的一种张力,进而由这种张力形成小说效果上的反讽。
二文体艺术特色二战后,西方进入批评多元化时期,而爱伦·坡仍为后结构主义批评下多种批评话语的宠儿。
他的文本多是隐喻性的,他也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鼻祖,从而和现代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们采用文本细读,关注他的小说文本自身时,就会发现坡的小说文本具有如下艺术特色:1 意象艺术手法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饱浸了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爱伦·坡,在小说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刻意求新。
其小说文本内部的世界迥异于现实,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行动逻辑。
与现实的认同达到了最大的分离,为查知真义,读者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破解谜团。
与小说文本内部世界相一致,爱伦·坡充分调动了一名天才诗人的才能,营造了一个个独特而意义深邃的意象。
他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现这种抽象的概念。
其中,充当这种抽象概念的载体的东西便是动物和房屋,在作品中则具体表现为动物意象和颜色意象。
(1)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坡笔下往往象征着本能与非理性,如《黑猫》。
在西方,“黑猫”传说是巫婆的化身,象征着邪恶,是一种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的不祥的动物。
爱伦·坡在小说中别有用心地以黑猫作标题,一开始就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不祥的基调。
同时,他说:“天下所有黑猫都是女巫”,从语言学的角度,黑猫是一种能指,而它代表的意义则是其所指,“女巫”便是强调“黑猫”所能呈现出来的意象。
(2)颜色意象在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红色意象。
如在《梅岑格施泰因》中:“但因那尚未突然变得更激烈的喧嚣,他竭尽全力将自己的目光转向燃烧的马厩映在他房间窗户上的红色火光”。
红色意象的选择,是有着坡自己独特的创作动机的。
因为,它是血的颜色,代表阴郁、凄迷,常和恐怖与杀气相连。
通过坡短篇小说的阅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坡的恐怖小说在选择意象时就利用了红色的这一符号学意义。
2 象征艺术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爱伦·坡的小说被称为“象征主义戏剧”,通过典型的气氛与情节描写,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爱伦·坡在创作中运用象征艺术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
3 暗示艺术手法离奇诡异的情节、波折流动的情感在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小说中,通常通过理性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将看似不可思议的理性与非理性达到矛盾的统一,相得益彰地加以表达。
如在坡的小说《乌鸦》中,故事中的叙事者是一位因失去挚爱而极度悲痛的无名氏,在暗夜里邂逅一只会说话的乌鸦,无论男主角问乌鸦什么问题,乌鸦的回答永远只有一句话,就是“永不复返”。
2007年,英国艺术家兼策展人米勒与布莱伯利举办画展向坡致敬,其中许多参展的艺术家纷纷以将乌鸦纳入创作的主要元素。
在展览正式对外开展前几天,艺术家菲尔赫斯特离奇死亡。
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米勒作品上所涂写的“死期不远了”,就摆在的菲尔赫斯特作品旁边,彷佛冥冥中已经暗示这一切。
此外,展前菲尔赫斯特那张沾满血迹的床上并没有乌鸦,开展后,却多了一只乌鸦立在床檐上,乌鸦的刻意摆放正暗示着那句不断重复的口白“永不复返”。
菲尔赫斯特的死,意外地为爱伦·坡的《乌鸦》的暗示艺术手法下了一个贴切脚注。
4 人物的心理化艺术手法直接触及人类灵魂的隐秘世界是爱伦·坡哥特小说的独创之处。
为了渲染气氛,他在描写一个外在的恐怖行为的同时,其做法通常是大胆率直地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将人类灵魂深处的暗道或者密室描绘出来,揭示人物的内在的深层动机。
从而得到小说最终震撼读者的并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内在的人物心理。
这种做法,在他的短篇小说中,贯穿于各个方面。
因此,他的创作表是将取得某种独特的心理效果作为自己短篇小说创作的核心。
如爱伦·坡久享盛誉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充分展现了人物的犯罪动机和过程,坡通过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主人公病态的犯罪心理的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逼真、传神地刻画出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令人恐怖的变态心理及其虚幻感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神经过敏、心理变态的年轻人,对邻居老人怀有一种莫名仇恨。
这种仇恨心理日夜折磨着主人公,使他无时无刻都不得安宁。
在这种使他疯狂的变态心理的催逼之下,他经过巧妙安排,在一个黑夜动手杀害了老人,并藏尸于地板下。
后来警察来调查,他起初应对自如几乎蒙混过去,可在最后时刻,他把自己因过度紧张而产生的咚咚心跳声误认为是地板下老人的心跳声。
他再也受不了了,做出一系列的古怪举动,然后向警察坦白罪行。
三风格艺术特色爱伦·坡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写过70余篇短篇小说,其作品风格可以概括为:梦幻、死亡和罪恶。
他写梦是因为他认为现实中到处都充满了残酷、丑陋、腐败和堕落。
他或许想从梦中得到某些解脱。
具体分析如下:1 荒诞艺术一个个颤栗的恐惧的灵魂,是我们在爱伦·坡的小说中能深刻地体会到的,所以,我们在阅读爱伦·坡的小说时常常完全沉浸到他通过文本表现出来的恐怖氛围中。
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中,被斥为梦言呓语的故事内容和癫狂乖张的故事人物,充分体现了爱伦·坡的荒诞艺术。
《泄密的心》中的主人公仅仅因为与他同居老头的一只眼睛犹如“兀鹫的眼睛——淡淡的蓝色,蒙着一层阴翳”,竟然就动了杀机,将其杀害并肢解。
而在杀人后他先是“喜笑颜开”,并在检查尸体时异常冷静地确定那老头的确没了心跳之后,“精明地藏尸灭迹”,“飞快而悄无声息”地将一切都干得干净利落。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在处于极度癫狂的状态下还是保持清醒的理性头脑,读之令人不寒而栗。
2 死亡艺术爱伦·坡的作品创作绝大部分都涉及了死亡主题。
他善于大量铺陈恐怖、怪诞、血腥的死亡场景,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死亡的诡异感,让读者感到毛骨悚然。
而这些,正是彰显其作品风格的艺术特色。
作为短篇小说的开创者,爱伦·坡强调小说效果的统一性,提出每部作品都旨在渲染一种气氛、心境或情绪,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都必须有助于造成统一的效果。
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读者感兴趣的最好的主题,因此爱伦·坡致力于在作品中描述死亡,将读者领进一片阴森可怖的死亡之地,对其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
爱伦·坡对死亡的表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