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要求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要求

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以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开发建设项目区域造成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准确掌握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工作。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进行,在水土保持方案中,应确定监测项目、内容、方法、时段、频次。

初步确定监测点位。

估算所需的人工和物耗。

一、监测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并通过政府监督和工程监理等手段,及时控制水土流失。

同时,通过对水土保持设施效果的监测,分析水土流失的控制状况,以便于提出相应的对策;水土保持监测的结果也是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二、监测原则(一)监测点的时间性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性质,确定临时性监测点和永久性监测点两类。

1、临时性监测点用于建设性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情况的监测。

建设性项目是指建设过程中造成一次性水土流失,建成后基本不再发生水土流失的项目。

2、永久监测点用于生产性项目运行过程中水土流失情况的监测。

生产性项目是指既在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又在建成后仍发生水土流失的项目,如采矿业。

(二)监测点密度的合理性监测点的布设密度,一是要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二是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同监测项目有不同的监测点密度,或同一监测点含有不同的监测项目。

(三)监测方案的可操作性用于水土保持监测的设施和方法应针对开发建设项目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观测时段、观测周期也要结合实际。

同时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四)监测方法的针对性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方法。

一般大、中型项目采用地面监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有相对固定的监测设施;小型项目则以调查监测为主。

地面监测有径流场法、控制断面观测站法、钉子法、沟道淤积物体积测量法等,以测定水土流失量和计算水土流失强度。

调查监测则采用调查和量测相结合的方法。

(五)监测资质的准入性应具备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监测资质证的单位和持水土保持监测上岗证的人员,方可以实施水土保持监测。

三、监测内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规定虽然表述不一样,但内容完全一样,主要包括:1、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

应包括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变化情况,建设项目占地和扰动地表面积,挖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弃石、弃渣量及堆放面积,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等。

2、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应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总量的变化及其对下游及周边地区造成有危害和趋势。

3、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监测。

应包括各类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率,工程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以及各类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四、监测时段:2008年国家颁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明确提出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应从施工准备期前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

建设生类项目还应对运行期进行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规定:监测时段分为两种情况:①生产性项目监测时段分为施工期和生产运行期②建设性项目监测时段分为施工期和林草恢复期。

林草恢复期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适当缩短,而在北方干冷区应适当延长。

在同一监测时段内,根据雨季施工情况和水土流失易发性等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监测次数。

五、各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一)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内容、方法、时段、频次,初步选定地面监测的点位,估算所需人工和物耗。

、(二)初步设计阶段应该是较这详细的阶段,编制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

六、监测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关键是施工期或运行期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一)采矿行业:应为露天采矿的排土场(石)场、地下采矿的弃土(弃)渣场和地面塌陷区,以及铁路和公路专用线,集中排水区下游。

(二)交通铁路行业:应为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三)电力工业:应为在电厂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期间贮灰场。

(四)冶炼行业: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库,施工和生产道路。

(五)水工程:应为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临时堆土(渣)场。

(六)建筑及城镇建设工程:应为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弃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七)其他工程:应为施工或致富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

七、监测方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程》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采取定位监测与实地调查、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大型建设项目可同时采用遥感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下列要求:1、小型工程宜采取调查监测或场地巡查的监测方法;2、大中型工程应采取地面监测、调查监测和场地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3、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有条件的特大型工程除地面调查监测和场地巡查监测外,还可采用遥感监测的方法;4、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和水土流失量的监测采用地面监测法;5、扰动面积、弃渣量、地表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等项目的监测应采用调查法和实测法;6、施工过程中时空变化多、定位监测困难的项目可采用场地巡查法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提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宜采用地面观测法和调查监测法。

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有相对固定的观测设施,做到地面监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小型开发建设项目以调查监测为主。

地面监测可采用小区观测、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控制站观测法。

采用小区观测法和控制站观测法的设置应充分论证。

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临时转运土石料场或施工过程中的土质开挖面、堆垫面的水蚀,可采用侵蚀沟体积量测法测定。

因此,对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方法,分为定位监测、实地调查、巡查监测;或分为地面观测法和调查监测法都是正确的。

第一:地面观测分为①小区观测②控制站观测③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④简易坡面测量⑤风蚀量监测⑥重力侵蚀监测。

(一)小区观测1、适用范围除砾岩堆积物外,小区观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应用于水土流失量监测。

但因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建设和生产特点、设计工艺、施工工艺等的不同,观测的适用性和精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2、选址(1)开发建设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置原地貌(对照)和扰动地貌径流小区,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如果附近有相应的地方监测小区资料,或有较为可靠的土壤流失观测或调查资料,能够弄清水土流失的背景情况,原地貌可不设径流小区。

(2)原地貌要尽量采用保留原有的自然条件。

扰动地貌要与原地貌有较强的比照,并具有代表性。

小区设置是否具有代表性,应根据调查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有关设计资料确定。

原地貌设置径流小区时应考虑剖面结构、土层厚度、土壤理化特征(机械组成、容重、有机质含量等)等,应能够代表防治责任范围内的自然条件。

(3)布设小区的地段,应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稳定。

小区选址时还应考虑交通便利。

3、规格:小区分为标准小区和一般小区(1)标准小区:选取垂直投影长20 m,宽5 m,坡度50,或150,(2)一般小区:按照观测项目要求,设立不同坡度和坡长级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耕作制度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小区。

无特殊要求时,一般小区的尺寸应参照标准小区规定确定。

(二)控制站观测1、适应范围控制站(卡口站)适用于扰动破坏面积大、弃土弃渣集中在一定流域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而不适用于线型开发建设项目。

如采石场、采矿区、工矿企业等可采用此法;而铁路、公路、输气管道等线型工程,由于跨越多个区域,不适用此方法。

控制站实际控制面积宜小于50km2。

2、选址(1)原地貌小流域(对比流域)可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规模和代表性,选择1~2个观测断面。

若附近有相应的观测资料或可靠的调查资料,能够说明新增的水土流失量,可以不设置观测断面;扰动地貌观测断面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原地貌小流域(对比流域)与扰动地貌小流域控制站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代表性和可比性。

扰动地貌小流域在实施开发建设过程前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流域面积、流域形状等)与对比流域大体相似。

(3)若有多个扰动地貌小流域时,选择观测的小流域应具有代表性。

(4)监测站布置应考虑交通条件与观测条件。

(5)控制站应避开变动回水、冲淤急剧变化、分流、斜流、严重漫滩等妨碍测验进行的地貌、地物,并选择沟道顺直、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沟道进行。

(6)控制站应结合已有的水土保持试验观测站点及国家投入治理的小流域,并应方便观测和管理。

(三)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1、适用范围此法适用于项目区内类型复杂、分散、暂不受干扰或干扰少的弃土弃渣流失的监测。

2、选址选择不同类型弃土场堆积坡面,最好在相应坡度原地貌设置对照。

选址时应尽量排除弃土场外围来水的影响,建立必要的排水系统。

3、建设于汛期前将直径0.5~1cm、长50~100cm(弃土渣堆沉降量大时可加长,防止沉降的影响)的钢钎按一定距离(视坡面面积而定)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条)打入地下,钉帽与地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注册。

(四)简易坡面测量1、适用范围适用于暂不被开挖的自然坡面或堆积土坡面。

2、布设与选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坡面和相对稳定的堆积土坡面。

(五)风蚀量监测1、适用范围适用于风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开发建设项目的风力侵蚀监测。

2、选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平坦、裸露、无防护的地貌作为对比区。

在扰动地貌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种类的监测区进行比较分析。

选址时要尽量避免围墙、建筑物、大型施工机械等对观测场地的影响。

(六)重力侵蚀监测开发建设项目区存在人为诱发重力侵蚀的隐患,要查清可能发生重力侵蚀的地点、类型、原因、面积等,并按规定发出地质灾害预警。

重力侵蚀的形式有滑坡、泥石流、崩岗等。

1、滑坡监测滑坡监测应首先进行其危险性评价,对危险性大的地段进行监测。

(1)选址1)应布设于滑坡频繁发生而且危害较大、有代表性的地方。

2)站址选择时应考虑已有的基础和条件,且交通便利。

(2)监测项目:降雨、滑坡体位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