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


大汶口文化是河岱文化区的代表,其始祖
是伏羲氏,其地古称东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文化典型,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村,文化
遗址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具,主要
生产陶器,器型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和黑
陶,特别是彩陶器皿的花纹多为几何形,精细匀
称,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
远古岩画·自然崇拜 (左图)
生殖崇拜
青海热贡“於菟”舞蹈表演·图腾崇拜 10殷墟”发现 距今4 000余年前的甲骨文
夏商周是我国著名的青铜文化时期,也被看作是
中国文明时代的肇始。此期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就是文 字的产生。史学界认为真正的汉文字出现在商代,以 今天发现用于占卜风雨天气、出行吉凶、祭祀征伐、生 育疾病、狩猎收成等的殷人甲骨文为标志,甲骨文单 字4 500个左右,且可成词组句,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结构上已有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 六种类型,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夏商周还是贯 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期。
3
第一节 先秦:中国文化的萌发与争鸣
氏族公社时期的三大文化区
以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中华 民族始祖按地域分布可分为黄河中 上游的河洛文化区、长江中下游的 江汉文化区和黄淮之间河岱文化区 三处。
河洛文化区 是中华文化主
要起源地,其始祖称烈山氏,其后 有炎帝和黄帝两大氏族部落首领结 盟,号称华夏,约生活在距今六千 至八千年间,考古学上定位的裴李 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其 代表。
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谷壳,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经过加
工的骨耜、陶器、玉器,以及干阑式房屋、水井,房屋
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且已经形成了大小各异的村落,榫卯、织席等技术十分
娴熟,社会经济活跃。
sǔn mǎo
骨耜
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猪纹钵陶器
苇席残片 8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 300~2 000年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汤之 《盘铭 》曰:“苟日新 ,日 日新 ,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 民 。 ” 《 诗 》 曰 : “ 周虽旧邦,其命惟 新 。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大学》 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 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 旧则滞;物之理也。
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
锯齿刃石镰
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
七音孔骨笛 5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时间距今为6 000~7 000年
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新石器文化,首次发现
于河南省渑池仰韶村。经考古研究,仰韶文化以黄河中 游为中心m,iǎ分n 布十分广阔,各遗址大量文化遗存的陶器 制造、纺织制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炎黄时代的文明 创造完全吻合,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时代从繁荣到衰落 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时间延续长达2 000 年,是中华原始文化的核心,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 头。
世界上最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 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楔形 文字和中国汉文字中,只有汉字依然保 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仓颉造字
河南三门峽上村岭周代
虢国墓人形组玉饰出土时情形
11
礼乐制度
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封诸侯,建同姓” 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的属国。武王 死后周公辅政,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提出“制礼 作乐”,即依照后来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的方式总结、完善,依古代乐队规模和 顺序 ,把王朝内部结构,按照 “礼” 、“乐” 设定 的关系等级进行排列,较为系统地建立了一套 制度,逐渐发展成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鹳鱼石斧图彩
半坡人面鱼纹盆
船型彩陶壶
青海柳湾波纹彩陶壶
青海上孙家村舞蹈彩盆 6
龙山文化
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遗存。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 崖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 陕西、山西等地。
这个时期生产工具的数量及 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 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 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 术活动亦较为盛行。
——康有为
1
传统文化发展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像中华 民族悠久的历史一样,既不是直线式的 一直向前,也很难说是螺旋式的上升。 其间的萌芽、发展、断裂、传承、变革 和进步的过程极其复杂。但总的说来,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 文化还是朝着日臻完善和定型的成熟方 向前进,并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 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
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
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 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 级社会门槛。
龙山文化白陶鬶
龙山文化透雕蟠龙玉佩 7
河姆渡文化
最早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江汉文化 区的代表,距今时间约为7 000年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
文化,是古籍称古苗族和蛮族的主要栖居地,江汉文
化区的代表。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狩猎和采集,
体系。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一个历史阶 段都有自 己清晰的特点和个性,这些特点和 个性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共同促进,从而使 中华文化在不断积淀和变革的基础上完成了自 己灿烂辉煌的发展史。
2
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 1. 先秦:中华文化的萌芽与争鸣 • 2. 汉魏六朝:中华文化的一统与多元 • 3. 唐宋:中华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 4. 明清: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
北京延庆炎黄纪念馆浮雕壁画
4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时间距今8 000~7 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1977 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主要分布在 河南省境内。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种植粟等作物,有比较原始的陶业,磨制带 锯齿石镰、石锄、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等 原始农具。住房是方形与圆形的半地穴式建 筑,有用于储藏的圆形窖穴,居民死后葬于 公共墓地。
石凿和磨制骨器,制作技术非常高超,房址、墓葬、
窖坑较为齐全,丧葬以仰卧伸直为主,
普遍有随葬獐
连栅纹镂孔器座
牙的习俗,用
猪作为陪葬以显示财富,是父系
社会的重要遗存,与龙山文化关
系极为密切。
花瓣纹钵 红陶彩绘 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
9
氏族社会的文化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 体。根据男女在氏族中的生产地位的变化分为母系氏 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其存在与考古学上的 新石器时代的前后两个时期相一致。氏族文化的重要 内容是原始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 殖崇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