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政治安定,国家统一,上下有序,德布礼行,和睦平均,天下归服。
为此,他主张:廉,德,仁,礼,孝,信。
1.孔子主张统治阶级要廉洁奉公,在国家的礼仪方面应该力求节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述而》)。
作为君王要象“舜禹”学习,虽处天子之位,仍以“勤俭”的道德情操自居。
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泰伯》。
孔子非常痛斥物欲横流的生活方式,反对物质财富的充盈,主张勤俭节约,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
2.孔子认为实行了德治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德化天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
3.“为政以仁”也是孔子的创造和智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为国以礼”之“礼”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则同样是“仁”。
在孔子看来,家庭的人伦关系构成了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和底线,而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则是家庭的人伦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
国家要稳定,国家要有治,必须要有家族的稳定,必须要有正常的家庭伦理秩序。
“孝”相对于“仁”而言,是“为仁”的基础和根据,运用于社会政治治理,就是“为政以孝”。
对此,孔子自道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4.孔子认为重忠信才能减少欺诈行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强国家的和谐稳定。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于是当子张问孔子怎么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时,孔子说:“主忠信,徙也,崇德也。
”(《论语•颜渊》)强调“崇德”是以忠信为本,惟一是从。
孔子所提倡的“忠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于是孔子说道:“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这样在为人处事方面畅通无阻。
曾子师从孔子,孔子的哲学对他影响很大。
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