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一)——浪漫主义音乐中期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一)——浪漫主义音乐中期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一)浪漫主义音乐中期
在昨天的文章中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前期,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浪漫主义中期的音乐吧!浪漫主义约从1820 年前后开始至1920 年左右截止。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感情至上,是作曲家自我情感的渲泄,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浪漫主久音乐一般分为前期、早期、中期、和后期几个阶段。

19 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兴盛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以普契尼、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古诺、比才、威尔弟为代表的中期浪漫主义乐泒,他们的作品在情感、文化观念和表现技法上,与古典乐泒的差异更为明显,同时把兴趣集中在音响音乐和歌剧等大型音乐体裁上。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位作曲家及其作品:浪漫主义首乐中期老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

他的祖父名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

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
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

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

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
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

1825 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

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

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

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

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

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

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 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 号。

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

13岁开始学音乐,1832 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 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 )、《厄尔南尼》(1844 )、《阿尔济拉》(1846 )、《列尼亚诺战役》(1849 )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共写了28 部歌剧,7 首合唱作品。

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1887 年,歌剧《奥赛罗》第一次在米兰上演即被认为不仅是作曲家的最高成就,也是意大利歌剧的最高成就。

《法尔斯塔夫》是他最后一部歌剧,直到现代,这部喜剧杰作仍在演出,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1859 年威尔第与同居10年的女高音歌唱家朱塞皮娜•斯特雷波尼结婚。

1897
年斯特雷波尼的去世标志着威尔第作曲生涯的结束,此后仅创作了四首宗教歌曲。

1901 年1 月27 日,威尔第在米兰圣阿加塔去世,几十万群众涌上街头向他的遗体告别,隆重的哀悼场面超过了皇帝的国葬。

古诺
古诺(1818〜1893 ),男,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
于巴黎1893 年10 月18 日卒于圣克卢。

古诺早年热心宗教,第一部作品即《三声部弥撒曲》。

1855 年所作《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

50 年代转向歌剧创作,但前两部《萨福》和《残酷的修女》均归于失败。

使他名垂后世的是1859 年创作的《浮士德》。

这是一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他使用现实主义的、丰富多变而又自然的手法,将道白改为朗诵调,并增添了芭蕾场面,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有名歌剧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12 部歌剧外,他还作有3 部交响曲及声乐曲等,其中《教皇进行曲》被采用为梵蒂冈国歌,而最流行的是《圣母颂》。

小约翰•斯特劳斯
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 —1899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

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与父亲同名。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 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
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 日- 1897年4月3 日)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

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

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

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 )、贝多芬(Beethoven )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

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

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
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

歌曲:《徒劳小夜曲》、《摇篮曲》、
《柳树林中一小屋》、《五月之夜》、《夜莺》、《致月亮》、《恋歌》、《猎人》、《我昏睡沉沉》等。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 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 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 - 1875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后到罗马进修三年。

1863 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 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其它作品还有歌剧《唐普罗科皮奥》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

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的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普契尼
贾科莫•普契尼(1858年12月22 日- 1924年11月29 日)是一位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著名的作品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歌剧,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剧之一。

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的《亲爱的爸爸》与《图兰朵(图兰朵特)》中的《公主彻夜未眠》在内。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表现技法,并以他对歌剧艺术形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以及剧情与音乐,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

普契尼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

他的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所以世界各大歌剧院每逢歌剧季必定排出普契尼的作品,而爱乐者也总是乐此不疲,前往剧院观赏一出又一出的杰作。

他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在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