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炳海.《古诗十九》写作年代考[J].东北师大学报,1987(1).
[2] 赵东栓、孙少华.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作者与文体来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2).
[3] 木斋. 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J].社会科学研究,2009 (1).
[4] 袁济喜.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主要作者为曹植说商兑[J].中国文化研究,2013(4).
[5] 孙秀华.《<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J].宁夏社会科学,2010(5).
[6] 张卓群. 从意象的继承上看《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
[7] 叶官谋. 《古诗十九首》之意象群刍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8] 单缇. 《古诗十九首》主题的意象表达[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6).
[9] 李阿芳. 对《古诗十九首》中时间生命意识的解读[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10]孙妍.从植物里看生命——《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与生命意识关系初探[J].语文学刊,2013(22).
[11]欧明俊. 《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2]张幼良.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述评[J]. 贵州文史丛刊,2003(4).
[13]岳丽颖.《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2004(5).
[14]于国华. 汉灵帝时代能否产生《古诗十九首》——以蔡邕为中心[J] .琼州学院学报,2014(1).
[15]刘洁.《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探析[J].文学史与文艺理论,2011(10).
[16]曾惠莉.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
[17]唐莹.论《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体现[J].安徽文学,200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