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构主义教学观11

建构主义教学观11

建构主义教学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 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 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 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 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 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 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 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关于建构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关于认识活动建构性 的分析事实上就是皮亚杰所倡导的发生认 识论的核心所在。现代建构论与皮亚杰的 建构论的区别在于对人的认识的来源的有 不同的假设。皮亚杰主张人的认识来源于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其理论有明显的二元 论的色彩。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 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 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 建构意义。
从认知心理来看,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认知主 体现有认知结构(即认知经验和水平、认知策略、 认知形式和风格)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对认 知行为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反之,认知主体内 在思维的积极建构活动,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 积累,再认、强化(统称为同化);或者分化、 异动、重组(统称为顺应)。同化把认知对象以 量的形式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则须 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认知客体,认知结构 产生质的变化。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
a.创设情境 b.确定问题 c.自主学习 d.协作学习 e.效果评价
(二)认知学徒模式
这是与情境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做中学”的模式。它主张改变传统的 脱离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而是在真正的现场活 动或真实情境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 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有柯林斯布朗和纽曼首 先提出的认知学徒模式包括四个构建:内容、 方法、序列和社会性。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 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 学习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受到形而上学哲学方法的影响, 一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是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 者的主体性和知识的建构性,强调师生、生生之 间的多边互动以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等思想对 我国当下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确立新的“师生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用; (二)重视学生多边自主互动,发挥合作学习功能; (三)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建构主义学习观十分强调“意义建构”、“情境”、“协 作”、“对话”。这种学习观与正体现在当下新课程改革 所强调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发现学习之中。 2、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 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 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 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1、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在教师观
上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向促使学 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师不能以科学家、教师、 课本等角色权威来压服学生,其角色从权威角色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在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下,教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 学习方法和材料,充分发挥主体性对学习 的自我管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 极探索、主动追求,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 制的技能和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控制和 管理自己的学习,做一名自我反思者和自 我管理者 。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 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 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 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 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 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 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 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 的复杂环境。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其核心是 冯· 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hfeld)所指出 的:“知识不是被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 体积极建构的。”建构主义正是以这种全 新的观念去认识和解释教育。其中当然包 括数学教育。并对数学知识的性质,学习 的性质,教学的性质等方面展开其基本的 建构主义的认识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 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 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 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 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 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3、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 ;学习也不 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传统教学观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有极少的 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被动地接受 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爱好处于被压抑的 状态。这种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所提供的学习环境 是背道而驰的。
(三)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弹性理 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 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 a.呈现情境。 b.随机访问学习。 c.思维发展训练。 d.协作学习。 e.效果评价。
(四)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指通过提供一套恰当概念 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 教学方法,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 解决问题,建构意义。 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a.搭脚手架。 b.进入支架。 c.独立探索。 d.协作学习。 e.效果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