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策略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策略林口县古城镇中心小学于宝红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借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例子”,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能举一反三,提高读书的能力,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那么,教师应采取哪些策略来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呢?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要挖掘教材内涵,拓宽阅读渠道。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铺垫性课外阅读。

这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这样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如《一夜的工作》赞颂了周总理不辞辛劳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周总理、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在理解内容上、体会感情上都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了周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是对理解课文重点的有效铺垫。

二、辅助性课外阅读。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吻合、适应小学生诵读的诗歌。

因为诗歌和记叙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既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可以先让学生诵读古诗《赞孔明》,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诗文同教,相得益彰。

三、延伸性课外阅读。

在学生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语文的学习活动并没有简单结束,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外,还可以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

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之后,学生会被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课后总结时,告诉学生,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何止千千万?启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广泛地收集长征的故事,推荐优秀的读物,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大课外阅读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长征的壮美和红军的精神。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读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蝙蝠和雷达》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可推荐《尾巴的功能》等。

教师要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四、欣赏性课外阅读。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同题材的其他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原著,让学生欣赏原著,并能与课文对比着读,不仅能读出区别,更能全面地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上好每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首先,可以组织评比活动。

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课上可定期评比班级的“阅读小博士”,组织举行“知识竞赛”、“读后感展览会”等活动。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搭建舞台,激励学生阅读,并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其次,可以开展游戏和表演。

根据小学生好动又好自我表现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阅读游戏,组织如相声、小品、话剧等各种表演,通过情景再现,以演促读,调动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再次,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扩展知识、展示才能的小舞台。

其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及各类书籍,收集多方资料,在小舞台讲台上各抒己见。

老师对于能上讲台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阅读报刊的兴趣。

五、拓宽书源渠道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

”这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可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望,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

为此,我在以下三方面下了功夫:1、争取家长的配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要有家长的紧密配合。

当前,还有少数家长仍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不主张或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只支持孩子读“作文选”“参考题解”、“辅导材料”等单一的辅助教学用书,让孩子一味地钻在书本里,一旦发现孩子在看课外书,或埋怨责骂,或把书没收,或把书撕毁,竭力反对孩子阅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让学生和家长形成“读书好”的共识?语文教师可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对家长做一些宣传解释工作,传授教学方法,使家长们真正认识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还课外阅读以应有的地位,切实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们提供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小天地。

我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向家长推荐好书,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给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到邮局为孩子订阅优秀报刊,让孩子们有好书好报可读。

我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2、图书馆意识的培养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但班级小图书馆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需求。

学校图书馆才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

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所需图书,把图书馆当作课外阅读的乐园、创新的天地和心灵驰骋的原野。

3、网络资源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环境中阅读是顺应课改及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

我校已经建立了校园宽带网,许多同学的家庭也早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所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如:童话网、童真年代网、小笨熊少儿阅读网、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鼓励他们上网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六、授以科学读法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导’”,并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也。

”(叶圣陶语)然后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

1、选读法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建议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

在选的内容上,教师还要注意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

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学完《沙漠里的船》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骆驼的有关知识,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

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介绍骆驼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描写骆驼的句子,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

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3、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

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而略读法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

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

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4、读书笔记法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写读书笔记的要求不求千篇一律。

如:学生可摘录精彩词语,为作文积累词汇;概括故事大意,归纳写作特点,培养概括能力。

如阅读议论文可要求学生摘录、评注警句、格言,用以陶冶情操,为写议论文积累论据;阅读文艺作品,则要求归纳任务性格、品质,评论艺术手法的作用,培养分析能力;还可以从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读书笔记形式多样,但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不必面面俱到,应该重点突出、讲究实效。

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这样就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在学习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文时,学生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浏览性泛读、探求性速读、品读性精读等阅读方法,能够养成了批注、摘抄、做卡片、编提纲、写读后感等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策略林口县古城镇中心小学于宝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