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03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二○○九年二月十八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城乡规划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和改革创新城乡规划。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的问题。
生态文明与以前的工业文明有什么区别?党中央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对乡村建设有什么要求?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些问题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我国村镇建设的看法。
1 挑战与机遇1.1 挑战人类文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是原始文明,距今大概有2万至5万年历史。
其次是农耕文明,有7000年至2万年历史。
比如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米种子。
再次是工业文明,尽管工业文明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却根本改变了人类和世界。
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
靠工业化和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第一次认为大自然并不可怕,可以“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惧怕自然;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利用自然;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挑战自然。
虽然20世纪的100年间,全球GDP增长了18倍,石油、钢铁、铜的年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70倍、29倍和27倍,但是这也让人类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人们利用一切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来榨取自然界最后一点油和水,仅仅300年就把地球上几十亿年积累下来的化石能源使用殆尽,使得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境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1倍,造成了现在气候变化的难题。
所以,有人说气候变化是有史以来对人类的最大挑战。
人类在气候变化面前,第一表现的是非常无奈,第二表现的是空前团结。
工业文明既给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条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引发了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能不能持续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挑战。
因此,人们想到要重建一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由少数生态学家提出的,到了本世纪初,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接受,并且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行动纲领。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以党的最高纲领性文件,把我国今后的文明发展阶段确定为生态文明阶段。
农业、农村是全国的生态屏障,作为大国,没有农业、农村,城市也就无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生存不仅是供给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态性的保障。
所以,生态文明必然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物人同一”的观念,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在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中和平崛起,也就是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天然就包含着生态文明的因素。
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都在反思,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应该转向东方的思维方式。
所谓东方的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式的整体宇宙观,人类不能把自己作为主宰地球、为所欲为的唯一主人,应该形成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同存的整体思维。
目前,对生态文明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科学定义,但我理解的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
生态文明一方面是弘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好处,另一方面又要抛弃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缺陷。
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包含了技术、文化习俗、法律制度、政治结构等方面。
对我国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处在“五化”的大背景之下开展的,即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则进一步指出:城镇化能不能有序地开展,是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主要考验。
1.1.1 挑战之一,有序城镇化。
有序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拉力和推力的均衡,也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有序地、自然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这个过程必须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一个健康有序的转化过程。
就拉力而言:第一,城市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二,在城市能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
第三,生活的自由度增大。
第四,城市医疗、教育条件优越和交通便利。
第五,文化生活丰富。
医疗条件吸引老年人,文化生活吸引年轻人,子女教育吸引中年人。
乡村则反之。
在日本等后城市化国家中,每年有千分之几的人口回流到农村。
我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很多城市老年人到农村去定居。
因为农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的水和空气,还有良好的邻里关系。
乡村传统的邻里关系是互助友爱,当然也会管闲事。
农村自然的景色、低廉的生活费用和传统的文化习俗等等,这些都是吸引老年人回归农村去的基本因素。
就推力而言。
如果城市社会治安混乱、房价过高、空气污染严重、生活费用高昂、交通拥堵、对外来人口有文化歧视等等,都会造成城市推力。
现阶段乡村的推力因素众多,为什么那么多的农民离开农村?首先是因为贫困,从事农业“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障;其次是就业机会不断减少;第三是落后的教育条件,另外还有低劣的卫生医疗、贫乏的文化生活等,这些状况不改变是留不住年轻人的。
我国有2.5亿农户,户均农地经营规模不足半公顷。
农业的经营化、农村的空心化、农民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与素质下降等问题并存。
因此,我们讨论城镇化和农村问题时,要关注农村劳动力过剩,还要关注务农劳动力的短缺。
1.1.2 挑战之二,村镇公共设施短缺。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很大,不仅仅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人居环境的差距上,特别是享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差别。
据我部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89.7%,城市燃气普及率81%,污水处理率5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6%,而2006年底,乡政府驻地用水普及率60%,污水处理率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2%,城乡差距非常巨大。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人口多、分布散、经济实力薄弱,快速增加的生产生活污水和废弃物超出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能力。
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造成村庄公共设施只能因陋就简,对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欠账严重,农村人居环境面貌落后。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有所加大,农村面貌得到改观。
但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差距还在扩大。
1.1.3 挑战之三,生态环境退化。
我国单位农田使用的农药比发达国家多出30%到50%,化肥使用量高出1倍,直接导致了我国许多省份的出口农产品遇到了国际绿色壁垒的限制。
同时,有机肥的使用量逐年减少,再加上不适当的垦殖、耕作和灌溉模式等等,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这些现象都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存在的不仅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过多的问题,更出现了一个人文的意识。
举个例子,文革期间我在一个村子里插队3年。
最近再回到那个村子里时,发现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一户农户种两块田,一块田的蔬菜长的非常茂盛,叶子油亮亮的;另一块田的蔬菜则长势不盛,又黄又小。
我就问:“同样的两块田,为什么蔬菜长势完全不一样呢?”农民说:“油亮亮的蔬菜施过农药化肥,专门卖给城里人,我们不吃,那些小的菜是留给自己吃的。
”我对他们说:“40年前你们可不是这样教育我们的,那时你们都说要将好东西留给城里人吃”。
他笑笑说,时代变了,谁叫现在污染那么严重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意识,各种各样农产品的污染才会肆无忌惮、日益猖獗。
这说明,目前除了环境的污染,在农副产品生态环节中出现了法规和道德方面的管理问题,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从对已经灭绝的古代文明的考古学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走向衰败的最初标志不是经济而是环境。
往往首先是森林树木的过度采伐,接下去是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农作物减少,最后才是文明自身不可逆转地衰落。
著名经济学家、生态学家莱斯特·布朗认为:许多早期文明都走上了让自然无法承受的经济发展道路。
我们目前也同样走在这条道路上……而今天的形势更具挑战性,除了森林缩小、土壤被侵蚀之外,我们还须解决地下水位下降使农作物枯萎以及热浪频繁、渔业衰败、沙漠扩张、牧场退化、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等等问题。
1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农村发展的模式以及工业发展的模式应当向生态文明渐进和转变。
1.1.4 挑战之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曲线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差距的喇叭口越来越大(见图1)。
2007年底,我国城乡收入差已达到3.3:1。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衡量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有临界点,超过0.43社会就可能不稳定。
但是我国已经超过了0.43,国际上比这一差距更大的国家也有,最高的达0.6,大部分在非洲和南美。
这说明基尼系数并不是影响社会稳定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最近两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这个喇叭口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是仍未形成稳定势态。
从绝对数来看,按照我国现行标准,2006年末,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69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148万;年收入在694~958元之间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3550万。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标准计算,我国贫困人口还有上亿人。
图1:城乡收入差距曲线图1.1.5 挑战之五,耕地和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要确保农副产品供应,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稀缺的程度很高。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被列为全球水资源最为稀缺的13个国家之一。
简而言之,我国是以全世界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来支撑占全球总人口21%的中国人的生存、发展需要。
而且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均,58%的水资源分布在其人口仅占全国人口1/3的西南部。
复种指数比较高的优质耕地恰恰位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地方恰恰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而水资源丰富的西南部人口又比较稀少。
与此相关的是,我国又是世界上“水浇地”比率最高的国家,淡水有效资源的80%以上被用来浇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