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岳飞

议论文,岳飞

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公元1141年腊月二十九日,南宋临安的丞相府内,歌舞升平,老老少少正忙着过年。

相府的主人秦桧这时却独居一室,对窗外的热闹似无所闻,亦无所见。

他心里苦苦思索着的是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岳飞及其子和部将张宪等人的案子最后如何了结的问题。

这时,秦桧夫人王氏轻轻地走进屋子,趋前说道:“相公这般缺乏果断吗?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哩。

”经王氏的提醒,秦桧便随手擎过纸笔写了几个字,派人送往大理寺狱中。

不久,秦桧党羽万俟l 等人遂再一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事先炮制好的一张供状上画押。

岳飞无限悲痛地面对苍天,便提笔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过了不大一会,岳飞被毒死,张宪和岳云被斩首。

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

从这里似不难看出,秦桧是这桩冤案的幕后指挥与策划者。

但从遗留的另一些史籍,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记载中,又证明南宋皇帝赵构是岳飞冤狱的主谋和决策者。

杀害岳飞的元凶大恶究竟是谁呢?宋元以来的史家对此作了探索,但仍众说纷坛,各执一词。

明中叶期间,吴中名士文征明曾在杭州岳飞庙前题了一首《满江红》词,云:“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体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此词用意十分明确,他认为南宋高宗关心的是他的皇位是否能保全的问题,而岳飞一生奋斗的目标是“迎回徽钦二帝”,而迎回了二帝,赵构自然要归政钦宗,其身何属?可见,他一怕迎回二帝,二怕中原恢复,三怕岳飞矢志抗金,他与岳飞的冲突,最后终究要爆发成君臣之间的仇杀。

他杀岳飞,实在意中。

秦桧则是在这起冤案中,依照赵构的旨意加以执行罢了。

因此,杀害岳飞的主谋和元凶是赵构而不是秦桧。

明中叶以后,赞同文征明观点者遂迭起不绝。

有的人引用史籍中记载的“宋金媾和”事件加以论证,他们认为秦桧死后,赵构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臣僚说,对金媾和,是出自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朝野之人因秦桧之死而对这一事件提出异议或非议。

岳飞之死,主要是服从“与金媾和”这一总国策的结果。

既然是国策,赵构当然是主要的决策者。

有的人又从岳飞个人作风方面论述他必被赵构所杀的可能性。

主要根据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奏请立储之事,高宗曾将此视为越轨行为。

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相当严格的,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

岳飞作为大将竟干预朝廷上的立储大事,这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

从上述的论据看,此说也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

持不同意见者的论据是:第一,就南宋国内的权力归属而言,赵构是皇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当时宋、金、西夏诸政权对峙的政治格局而言,身为南宋宰相的秦桧,则是女真皇朝派到南宋中央的一个代理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他具有“挟虏势以要君”的权力,他才是南宋整个降金政策的真正炮制者。

第二,削夺岳飞等诸大将兵权,是秦桧整个投降计划的一部分。

岳飞在削夺韩世忠兵权及任枢密副使的一系列作为中,招惹了秦桧、张俊之流的怨气,在“安抚”韩家军失败后,这些人的阴谋便全数施到了岳飞及他的岳家军身上,岳飞在诸大将中首先被诛,这是他反对秦桧投降卖国的结果。

第三,岳飞是女真贵族极其忌恨的人物,兀术曾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

秦桧为了议和,他必杀岳飞。

第四,岳飞的狱案,“名曰‘诏狱’,实非诏旨”,这一点,从宋人遗留下来的资料亦可找到证据。

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绍兴二十五年(1156年)事,即有:“诏: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圣旨’,一面施行。

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

”既有在“取旨”前,便有“已奉圣旨”的事,矫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岳飞的冤狱虽在南宋孝宗年间作了昭雪,他的被害距今也已800多年,数百年来,人民按照自己的选择将岳飞葬于西子湖畔,并将秦桧、张俊之流用白铁铸身跪在岳飞墓前。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身”,岳坟前的这一千古绝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忠奸之辨。

从这一点上说,关于杀害岳飞元凶的争论似是无关紧要的,但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之一,似应有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答案。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继续深入,期待着此谜能被彻底揭开!篇二:岳飞的故事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忠孝两全、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900多年来,尽管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但是他的英雄事迹一直传颂在中华大地,给中国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岳飞不仅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被尊为华夏杰出先烈。

他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胜率最高的将领之一,在中华军事史上有极崇高的地位。

19岁时,他投军抗辽,其后因父丧而退军还乡守孝。

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岳飞便再次投军,开展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

岳飞投军后,很快便因屡立军功而得到晋升。

这时宋首都汴京(亦称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被金兵重重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兵。

同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徽、钦二帝掳去,史称「靖康之难」,北宋至此灭亡。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迁都临安,建立南宋,是为高宗。

爱国心切的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可惜被高宗拒绝,最后更被革职。

岳飞并没因此而放弃,改投河北都统张所靡下,在太行山一带大破金人。

不久后,他又重归宗泽军中,屡建奇功。

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由金将兀术统领的金兵再次南侵,留守汴京的杜充率兵逃走,作为部下的岳飞只好无奈跟随南下。

秋天,改任建康留守的杜充再次不战而降,金兵得以长驱直进,高宗被迫流亡。

岳飞见形势危急,于是率军坚拒金兵,在牛头山设下埋伏,大破兀术,收复建康,迫使金兵北返,而岳飞亦因此声名大噪,被升任为通州镇抚使,并建立起抗金的军队「岳家军」。

由于军功显赫,所以得到高宗嘉许,赠以写上「精忠岳飞」四字的锦旗。

绍兴六年,已收复不少土地的岳飞决定再次北伐,但由于缺乏粮草和援兵,最后只好撤退。

绍兴九年,高宗与金议和,令岳飞感到气愤难当。

第二年,兀术再次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在郾城大破金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进驻朱仙镇,惜宰相秦桧主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退兵。

返京后,岳飞被解除兵权,其后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而死。

这一代爱国名将,死时只有三十九岁。

岳飞,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样一个英雄,却最终被佞臣所害,岳飞的英勇无敌,剑挥间令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可他却被害了,一个英雄就这样倒下,倒在佞臣的奸笑下、倒在百姓的哀嚎中。

可是我想说他却永远在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我们忘不了他的“精忠报国”,忘不了《满江红》这样的不朽名作,忘不了他的事母至孝,忘不了他的胸怀天下。

岳飞的精神将和他的故事一样千古流传!篇三: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岳飞“精忠报国”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岳飞“精忠报国”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篇四:作文素材:司马迁、岳飞作文素材第一期一、司马迁1、人物介绍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西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

汉武帝时,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

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皇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人物解读①有理想,有抱负,坚持不懈: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写成《史记》,坚持到全国各地收集材料,最终写成了《史记》。

②为了实现理想,忍辱负重:他默默地承受着男人最大的屈辱,只为写成《史记》。

③为了做成大事,不计较小事:为了写成《史记》,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于是,他不在乎别人的侮辱,他不怕身边的困难??3、精彩段落①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

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②司马迁刚直与坚韧。

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

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

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④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