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腺病毒

腺病毒

腺病毒编辑锁定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 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

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 nm。

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4.7kb,两端各有长约100 bp的反向重复序列。

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

腺病毒罪孽有前科提起腺病毒,老一代医生都还记得,在上世纪50~60年代,腺病毒曾相当猖獗。

华北、东北及西北于1958年冬及1963年冬均有较大规模的腺病毒肺炎流行。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患腺病毒肺炎最为危重,儿童肺炎病死率高达16.6%~33.3%。

由腺病毒引起的社区或军队呼吸道疾病的暴发有许多报道。

上世纪80年代后,腺病毒有所隐蔽,大规模流行减少,但在部分地区仍有局部流行。

如今的年轻人对腺病毒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也是不奇怪的。

变异毒株恣意反扑近几年腺病毒又有所回升,因为出现了变异毒株,如腺病毒14型变异株在美国纽约、奥勒冈、华盛顿和德克萨斯等地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暴发,此变异株在美国已造成超过千人感染。

腺病毒55型是由腺病毒11型与14型基因重组而形成的新型毒株。

正因为它有变异,就具备新的毒力特性,在流行病学和临床也表现新特征:发热38.5℃以上、流鼻涕、咽痛、咳嗽,伴有呼吸困难,可能更易于爆发流行。

我国曾于2006年在北方的学校中发生过由腺病毒55型引起的学生群体呼吸道暴发疫情。

此次保定呼吸道感染发热疫情也具暴发特点,并一度被怀疑为SARS、甲流、禽流感,值得对这一新变异株进行研究。

不同类型引起多种征候群腺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人腺病毒已发现55个血清型,包括感染呼吸道、胃肠道、尿道、膀胱、眼和肝脏等,可引发多种综合征———急性发热性咽喉炎———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这些表现难以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轻型呼吸道感染鉴别。

咽结膜热———症状与急性发热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时发生结膜炎。

腺病毒角膜结膜炎有很高的传染性。

咽结膜热有暴发流行倾向,一般预后尚好,无后遗症。

急性呼吸道感染———这一综合征以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主要为腺病毒3、4、7、14和21型感染引起。

临床上多表现为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见重症和死亡病例。

军队的新兵中流行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征候群,是一种封闭型群体流行现象,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因素有关。

腺病毒肺炎———多发于婴幼儿,据国内外研究报道,腺病毒肺炎约占婴幼儿期肺炎的10%,大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

腺病毒肺炎也可造成医院内感染,青年人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为8%~10%。

如何防范腺病毒感染老幼体衰者为重点保护对象。

尽管各个年龄组均可感染腺病毒,但以婴幼儿和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缺陷者、接受器官移植者容易感染。

这些人群应为重点保护对象,有症状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杀灭病原体。

腺病毒对脂溶剂有抵抗,对酸碱度和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灭活,56℃30分钟可将病毒灭活。

切断传播途径。

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也可通过粪-口传播。

腺病毒肺炎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应隔离。

在腺病毒流行季节,托幼机构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回家隔离休息,以免造成传播流行。

预防是关键。

目前尚无普遍使用的疫苗,国际上已研制出腺病毒4、7型的疫苗,但仅用于预防军营中腺病毒感染。

所以预防是关键,需特别重视预防措施,尤其在冬春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避免接触病人,以防感染。

对于腺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

防治方法编辑腺病毒感染主要在冬春季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和军营新兵中暴发流行。

一般来说,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眼分泌物,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肠道感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其预防措施和其他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预防相似,主要是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触患者及其呼吸道飞沫。

平常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注意锻炼身体;室内多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冬春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避免接触病人,以防感染。

一旦发生急性发热、咽喉疼痛和结膜炎的症状,要及早到医院看病,早隔离、早治疗。

出现5人以上集体发病的情况要及时向所在地区防疫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漫延。

在腺病毒流行季节,托幼机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回家隔离休息,以免造成传播流行。

患病后尽量在附近医院就诊,避免到病人较集中的大医院观察室输液,以防造成交叉感染。

出现严重咳嗽和呼吸困难症状多属严重病例,应及时到医院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

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冬天来了,冬天防冻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尤其是从南方来的朋友更要注意了。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防冻的知识。

冻伤是人体受到寒冷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损伤。

冻伤常发生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外面的部位,如指端、鼻尖、耳廓、足等。

冻伤的表现:常见的冻伤分一度和二度冻伤两种。

1.一度冻伤:又叫局限性冻疮。

冻疮多位于手足部的指(趾)头,耳朵或鼻等暴露部位,在O℃以上,10℃以下的低气温时出现血液循坏不良而形成的。

冻疮部位的皮肢苍白、淡紫,并有水肿、发硬。

局部受暖后,皮肤变红、发痒、轻微灼痛。

因发痒搔破时,伤口不易愈合。

2.二度冻伤:是指O℃以下低温所致的冻结性损伤,受伤部位除有红肿外,还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出现,深部组织发生水肿,疼痛比较厉害,对冷、热、针刺感觉可完全消失。

生活中常见到的应该是一度冻伤或者更轻微一些,可能只表现为皮肤红肿、干燥、发痒等轻微症状。

下面介绍一下基本的护理:1、暴露在外面的皮肤是最容易冻伤的,比如面部、耳廓、手指等等。

因此外出时应戴好手套、帽子等衣物。

另外,可以在脸上手上涂抹防寒霜等专门的防护用品(一般的护肤品好像只有保湿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哦),这样既可以减小热量散失又可以保持皮肤水分,防止由低温造成的皮肤粗糙、多屑、皴裂、肿痒、以及常见的红脸蛋等。

2、保持服装鞋袜的干燥,受潮后要及时更换,有利于保温。

3、经常自习的同学应该注意尽量能够经常活动一下,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利于血液循环,因为身体末梢主要靠血液循环来提供热量的。

尤其是复习考研的同学可要注意拉。

4、对已患冻疮的部位,应加强保暖。

冬季易患冻疮的人,除皮肤起水泡或溃烂者外,可用生姜片或辣椒涂擦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可减轻或避免冻疮的发生。

5、如果局部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水泡出现,较大的可用不含酒精的消毒剂(如1%新洁尔灭溶液)等,清洁患处和周围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其中渗液,并涂些抗菌药膏加以包扎。

小的水泡不需要刺破,经过2~3周后,水泡逐渐干枯,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已经愈合。

6、对已经溃破的创面,可先消毒周围正常皮肤,再用无菌温盐水清洗创面后,涂以抗菌药物加以包扎。

并经常检查创面愈合情况和更换药物及包扎纱布等。

7、经常在室外活动应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增加抗寒能力。

有人外出时喜欢饮酒挡寒,(好像东北人就是经常喝酒取暖的,估计这个办法不太适合南方的同学),但酒后血管扩张,增加人体热量向外发散,反而不利于抗寒,且容易引起感冒,所以大家还是不要尝试这个方法了。

立冬已过,尤其北方地区开始供暖,室内干燥的空气却常让人感到肌肤粗糙、唇裂起皮、口舌干燥、体乏力弱……这些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缺水信号。

这时,有人会大杯大杯地喝水,但燥气伤阴,喝进多少,排出多少,因而光喝水并不奏效。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来补“水”,让身体变得滋润起来。

除了喝水,还要多吃果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表示,秋冬季节燥气伤阴,喝进的水很大一部分都随尿液排出了。

此时,燥气会导致体内有火,不妨多吃一些水果、蔬菜,既可保住水分,还能养阴润燥。

其实,翻开食物成分表不难看出,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过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获得300—400毫升水分。

另外,日常饮食讲究的也是干稀搭配,从三餐中获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并不困难。

因此,不妨充分利用三餐进食的机会来补水。

每天除喝水之外,选择一些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

“白色食物”能防燥那么,什么食物最补水呢?中医认为,解除燥热多用润法。

根据五行五色的原理,不妨多吃一些“白色食物”。

做菜时,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

其中,白菜、萝卜这两种“大众化蔬菜”功效最好,可谓是最经济实惠的滋补品了。

《本草纲目》就称萝卜为“蔬中最有益者”,白萝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梨和苹果高出8—10倍;而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E,防止因燥热导致的皮肤干燥,其中的纤维素还可促进肠蠕动,预防体内火气导致的便秘。

但要注意的是,肠胃寒凉的人在冬季应该少吃。

吃水果时,梨则是“补水之王”,它们不但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还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

在烹调方式上,可利用以上食材做一些多汁的流食,比如雪梨羹,把雪梨、银耳、百合一起煮,加入些藕粉,有清热生津、化痰润肺的功效;百合莲子小米小枣粥,有滋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此外,还可以煲一些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等。

杨力还提醒,冬季晨起最好能喝一杯蜂蜜水,或者在早餐的豆浆或牛奶中加入些蜂蜜,能有效缓解冬季皮肤缺水少油、体内积火燥热的症状。

多吃酸,少吃盐冬季补水还应注意两点。

其一,少辛增酸。

中日友好医院李佩文教授介绍,饮食应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多吃山楂、柚子、石榴、苹果等清润甘酸的水果,由于其中含有鞣酸、有机酸、纤维素等物质,能起到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滋阴润燥。

此外,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以免火上浇油,加重肺燥症状。

其二,少吃盐。

咽炎的诱发因素多是炎、热、燥,秋冬人体抵抗力弱,更容易反复发病。

这时候你就该看看,自家的菜是否太咸了。

如果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各种细菌在上呼吸道存活;高盐饮食还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种细菌、病毒乘机而入,诱发咽炎。

另外,炒货如瓜子、花生之类也要少吃,这些食物又咸又干,同样是咽喉的大敌。

立冬一过,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了。

在寒冷的天气中,该如何调整我们的饮食呢?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

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冬季膳食应具有以下特点:多吃主食,适当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