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塑料流动特性对注塑的影响一、熔融塑料在模腔中流动的速度1.各流层的速度塑料在模腔内的流动可近视的看成层流。
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层流流体可视为一层层彼此相邻的液体在剪切应力(引起材料沿平行于作用力的平面产生滑移而变形的力,即切向应力)作用下的相对滑移。
层流流体的这种特性可用两平行板间的液体流动来说明。
如图所示,在两个平行的平板间充满具有一定黏度的液体,若平板A以速度V移动,另一平板B静止不动,则由于液体分子与平板表面的吸附作用,将使贴近板A的液体层以同样的速度v=V随板移动,从而对和它相邻的液体层产生摩擦力(即剪切应力)。
如此传递下去,于是在各层的界面上产生相应的剪切应力,从而形成各液体层间的相对滑移,而紧贴板B的液体,由于液体分子与平板表面的吸附作用,则静止不动(v=0)。
由于塑料熔体在成型过程中流动时,其雷诺准数—般小于10,分散体也不会大于2100,因此其流动均为层流。
塑料从喷嘴中射出到流道中后,由于塑料分子与流道壁(或模具型腔壁)的吸附作用,使得紧贴流道壁(或模具型腔壁)的流层速度为零,从而对和它相邻的液体层产生摩擦阻力。
如此传递下去,于是形成中间流层速度最大,两侧靠近流道壁(或模具型腔壁)的流层速度递减的流动形式,如图所示。
2.流通面积变化时速度的变化由于塑料熔体在成型过程中的流动是连续的,而且塑料熔体基本上是不可压缩的,所以流体通过每个流通面(管道的横截面)的流量是相等的,所以,当流体从大的流管流入小的流管时,如果流体源头仍以同样的流量持续注入流体(如图所示),则流体进入小管后流速变快了,其流速与流通面积成反比。
但此时由于管径变细流体受到了阻力,所以需要更大的注入压力。
同理当流体从小的流管流入大的流管时流速会放慢。
所以,当注射产品是圆片状产品(如光盘片)且浇口(塑料熔融液体进入模具型腔的入口)在中心时,则随着塑料流体流向各边沿流通面积不断增加(因为随着同心圆的半径增大周长不断增加),此时,要达到塑料熔融液体前缘恒速就要有不断上升的注射速度(如图所示),这可用多段射速来近似模拟。
3.熔体黏度对流速的影响当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各流层间出现相对运动时,随之产生阻碍流体层间相对运动的内摩擦力,流体产生内摩擦力的这种性质称为黏性,用动力黏度(或称黏性系数)来衡量黏性的强度。
如图所示,在一定温度下,施加于相距dτ的液层上的剪切应力(此外力也可以是移动层上面一层有着更快流速的流层对移动层的摩擦力,单位为N/m2)与层流间的剪切速率dυ/dr(又称速度梯度,单位为s-1)的比值,称为液体的动力黏度。
其中剪切速率代表流动时相邻的流层间流速的差异。
流体只有在流动且各流层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会表现出黏性,静止的流体不呈现出黏性。
黏性的作用是阻碍流体内部的相对滑动,从而阻碍流体的流动。
黏性产生的原因,概括来讲是流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分子之间不规则运动的动量交换产生的阻力的综合结果。
动力黏度反映了这种阻力的强度,动力黏度越大,要达到同样速度所需要的剪切力越大,也就是说注塑时所需的注射压力越大。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流体在流管中流动时,由于流管壁对流体的吸附作用,使得紧贴流管壁的流体速度为零,从而使得流管中的流体产生相对滑动,此时才产生黏性对流体流动的阻碍作用,所以管径越小,管壁越粗糙,黏度对整体流速的阻碍作用越大。
二、熔融塑料在成型过程中流动时的压力变化注塑机的射出压力的作用是克服熔胶流动阻力,推动熔胶进入模腔以进行充填。
现以熔胶在圆管中流动的情况来分析熔胶所受到的作用力。
如图所示,在圆管中的熔胶流体中取一个小微团来分析流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图中熔胶在水平方向从左向右流动,即图中熔胶微团作于水平方向从左向右运动。
在运动中微团受到4个水平方向的力:后面的流体对它的推力,即后端的内压力F1;它前面的流体对它的阻力,即前端的内压力F2;两边流体对它的摩擦阻力F3和F4。
如果F1小于F2,那么熔胶流体最终会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停止下来。
所以,正是熔胶微团后端面与前端面这种内压差推动液体持续流动。
从整个流体来看,流体的后端面与注塑机的螺杆相连,其内压为注塑机的注射压力,流体的前端面与大气相通,其相对压力为零。
我们知道,静止的液体能大小传递压强(在注塑领域称为压力),但由于注塑机中的熔胶流体在流动,所以压力在传递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阻力推动流体持续流动而逐渐变小,从而在流体中行程沿流程逐渐变小的压力剃度,如图所示。
从能量的观点看,流体在水平流管中流动时具有2种机械能:①压力能。
当流体受到阻力时,流体分子之间距离被微量压缩,这时流体就建立起了内压,一旦外力降低时由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又能恢复到原来的距离,所以流体像被压缩得弹簧一样具有压力能。
②动能。
流体与固体一样在运动时具有动能,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流体不断向前流动时,需要不断克服流层间摩擦阻力做功。
内压沿流程不断下降是因为流体的压力能克服摩擦力做功而导致压力能损失的结果。
熔胶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就如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熔胶从F4 F3 F1F2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是压力能转化为动能,以补充因摩擦力对流体作负工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流体在流动中的这种能量损失是由于流体的黏性引起的,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克服流体的内部微团或流层间摩擦阻力所做的功,这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
这种阻力分为2类,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流体沿流动路程所受到的阻碍称为沿程阻力。
沿程阻力的影响使途中的流体机械能减少,即动能或压力能减少。
由流程阻力引起的能量损失称为流程损失。
局部阻力指流体流经各种局部障碍(如阀门、弯头时,由于水流变形、方向变化、速度重新分步,质点间剧烈的动量交换而产生的阻力。
模腔入口的压力愈高,如果流体前端不受阻就能导致愈高的压力梯度(单位流动长度之压力降),因而能导致更快的流速。
如图所示,更快的流速需要更陡峭的压力曲线。
图流速与压力降的关系如果熔胶流动长度加长,就必须提高入口压力以产生相同的压力梯度,从而维持聚合物熔胶速度。
如图所示,流程越长需要的入口压力越大。
因为,在填充过程中,随着流动长度不断增加,如果速度不变,且流体的黏度不变,则单位流动长度对流体的摩擦阻力不变,但总的阻力因各段累加而不断增加,所以需要更大的注塑压力。
由此可知,注塑机在充填过程中,随着熔胶前端不断向模具深处推进,需要的注射压力不断增大。
当然,有时会由于流道中某些特殊位置的散热能力强导致熔体前沿的表面暂时冷却凝固,直到建立起足够的压力推动熔体穿过此位置,则熔胶前沿通过此位置时的压力会出现峰值。
注射成型最重要的工艺条件是影响塑化流动和冷却的温度、压力及相应的各个工序的时间。
注射成型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地重复生产过程的各种工艺条件。
否则,产品的品质会一直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应很好地选择和保持工艺条件,以获得高质和高产。
在变动和调整工艺条件时,最好按照压力一时间一温度顺序进行,不要同时变更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这样才能在排除干扰的前提下,分析判断新设的条件的实际作用。
即使是单个工艺条件的转换,也要十分仔细进行,并且尽量避免在短时间内反复变换。
一、料筒温度从前面所学知识可知,外界温度对塑料熔体的黏度和流动性影响很大。
为顺利充模,并保证制品的质量,从喷嘴出来的塑料必须熔融均匀,黏度低到一定程度。
为此首先要保证料筒内塑料处于良好的加热状态。
注塑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3—1。
A—B:塑料从料斗进入高温的料筒,受热后温度迅速上升,开始熔化。
图3—1 注塑过程中塑料温度的变化B—C:塑料在料筒内继续被加热,进而全部熔融塑化,此期间温度会保持一段时间。
C:塑料到达料筒的前端,准备注射,由于不再受螺杆的剪切和摩擦作用,温度会有所下降。
C—D:塑料在高压下高速注射入模,强烈的摩擦和剪切造成更高的温升。
D—E:塑料注射完毕,在模具冷却系统的作用下冷却定型。
E:塑料制品脱离模具。
从图3—1中可看出,塑料在料筒内的温度开始时是逐渐上升的,直到一定的塑化温度B。
在B这个温度下,料筒继续向塑料供热,通过热传导,使整体塑料熔融均匀。
至于C是料筒锥部及喷嘴的吸热降温点,如果锥部及喷嘴补充热量不足,降温点温度降得太低,前锋料黏度就会增高,形成大的阻力,不利于注满型腔。
C—D无疑是一种额外的温升,但不容忽视。
无论是喷嘴、流道或浇口,之所以尺寸要偏小,是为了增大摩擦作用,提供大的剪切速率,从而使温度进一步升高,黏度降低。
如果这些地方尺寸过大,反而会使制件出现充不满或严重收缩凹陷。
D—E是冷却定型时间,这个时间必须足够长,否则热的制件脱模后会令表面失去光泽,有些塑料制件还会变形。
很显然,所谓注塑温度的控制是指塑料在料筒内如何从颗粒原料被均匀塑化成塑性的黏流体,也就是料筒温度如何配置的问题。
最理想的是根据料筒内熔体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无级调温,但这很难办到。
现在所有的注塑机都是分段调温,有两段、三段或更多段。
不同的物料每段的温度配置是不尽相同的,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
所配置的料筒温度应保证塑料塑化良好,能顺利实现注射又不引起分解。
配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1)塑料的热性能料筒温度的配置与所加工塑料的热性能有关,料筒末端最高温度应高于塑料的流动温度Tf(对无定型塑料)或熔点温度Tm(对结晶塑料),而低于塑料的分解温度Td,故料筒最合适的温度应在Tf (或Tm)~Td之间。
Tf (或Tm)~Td区间较窄的塑料,料筒温度应偏低些(比Tf稍高);Tf (或Tm)~Td区间较宽的塑料,料筒温度可适当高些(比Tf高)。
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塑料,随着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熔体的流动性会降低,因此应相应提高料筒温度。
对于热敏性塑料,如聚氯乙烯、聚甲醛等,除要严格控制料筒温度外,还要控制物料在加热料筒中的停留时间,以免在高温停留时间过长而引起降解。
(2) 塑料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同一种塑料由于来源或牌号不同,其流动温度和分解温度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料筒温度也不一定相同。
一般情况,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高、但分布窄的塑料,其熔体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差,料筒温度应偏高些;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的塑料,料筒温度可偏低些。
添加剂对成型温度也有影响,经填充改性的塑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由于软化温度提高,流动性变小,料筒温度应高些;而加增塑剂的塑料,由于增塑剂分子在塑料大分子中起到了润滑作用,料筒温度应偏低些。
(3)注塑机的类型注塑机的类型不同,塑料的料筒中的塑化过程不同,所以料筒温度的配置也不相同。
柱塞式注塑机,塑料完全靠料筒壁和分流梭传热,传热效率低且不均匀,料筒温度应高些;螺杆式注塑机,塑料在螺槽中受到较强的剪切作用,剪切摩擦热较大,而且料筒内料层较薄,传热较容易,料筒温度可低些,一般比柱塞式低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