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防治措施
为切实加强我校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有疫情报告信息员,负责日常情况的收集与上报。
学校领导小组职责:组织、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做好日常预防工作;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收集、汇总有关信息,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负责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协助疾病预防机构做好对手足口疑似病人的监测处理及环境消毒工作;组织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等。
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报告。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患者,落实首诊负责制。
及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2、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传播规律。
搞好个案调查,尽快掌握一定范围内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流行强度、传播方式及发生发展趋势。
3、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控制措施,力争尽快控制疫情蔓延。
⑴严格疫点(疫区)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喷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同时对病家、四邻和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家庭内的人畜粪便、病人呕吐物、痰液、衣物、被褥、餐具、玩具及饮水、地面等要进行全面消毒。
⑵严格隔离病人,各级医疗机构在接诊病人时按肠道传染病防治原则隔离防护。
在家治疗的患儿,居家隔离,或就地就近隔离治疗。
⑶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改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⑷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三管一灭”工作,重点清理垃圾粪便。
保护水源,严
防饮水污染。
⑸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⑹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监督管理,实行晨检制,及时发现病人。
4、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二、制度建设及实施
(一)预防传染病的相关制度
1.落实相关应急预案
学校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落实传染病预警系统、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控制措施、传染病防治的日常预防措施等。
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等方面内容。
2.建立学生晨检制度
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发现学生有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如低热、食欲减退、咽喉痛以及手足口部位出现溃疡、疱疹等)以及疑似手足口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进行进一步核实排查,必要时将患者送正规医院就诊,以确保对手足口病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怀疑为手足口病,要及时报告给学校。
学校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
通过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做到对手足口病人的早发现。
4.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健康管理制度
(1)学校建立手足口病疫情管理档案,
(2)及时进行通风、消毒,
(3)指导学生搞好个人卫生。
(4)加强学校食堂和饮用水管理
(二)传染病控制的相关制度
1.疫情报告
(1)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宿舍(相邻宿舍)或同一班级(相邻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保健医生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保健医生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保健医生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保健医生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保健医生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情处理
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做好密切接触者登记及医学观察、预防服药、以及疫点的卫生处理工作,指导学校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消杀灭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学校应积极协助、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做好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学校搞好病人的隔离治疗、预防服药、疫苗接种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三)技术保障制度
1.传染病管理。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如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2.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
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1)学校供水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自建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的学校供水单位应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管供水人员每学年应进行健康体检,如有异常应立即调离工作。
(2)开水供应:有条件的学校应保证每天上下午有充足的开水供应;无条件的学校应该要求学生自带开水,不得让学生在学校直接饮用生水。
(3)学校生活饮用水为市政供水的(含县城集中供水),其末梢水水质应符合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的规定。
(4)学校生活饮用水为自备水或二次供水的,其水质和设施要符合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的规定。
3.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要依据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相关规定执行。
4.学校卫生厕所的建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1)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厕所应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进行设计和建设,农村学校应建立三格化粪池公厕。
(2)有条件的学校应采用水冲式厕所,厕所内应设置污水池和地漏。
(3)在厕所附件应设置洗手设施,教育学生树立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4)每周组织学生开展厕所大清扫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预防传染病的卫生意识。
(四)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1.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小学和初中等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必须开设健康教
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高中、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举办讲座。
2.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点,每学期至少集中开展2次以上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公共卫生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
“四勤”即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
“四不”即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共用毛巾牙刷和口杯、不过度紧张和疲劳。
“一报告”即一旦发现可疑传染病疫情立即报告。
4.要求学校在显眼处设有5条以上防治肠道传染病的固定宣传标语,特别是在学生食堂、集中用水和厕所等处;在教室和学生宿舍等处设置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固定宣传标语。
(五)经常检查卫生,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运动场馆等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应符合《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厕所应有冲洗和洗手设施。
2.学校领导要熟悉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了解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经常查看学生食堂、教室及宿舍等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把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落实奖惩制度,每星期至少进行一次卫生检查,做好记录并进行公示。
三、检查督导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每年组织2次以上对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检查、督导。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每年对学校食堂、饮用水、学生宿舍和传染病管理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每年的传染病疾病谱督导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附件2:
常见传染病疾病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