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这两天读完了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颇有一些感想。

书里写了康伟业在戴晓蕾---段莉娜----林珠----时雨篷四个女性之间的情感更迭,来来往往。

首先,戴晓蕾是康伟业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她第一次给了懵懂的康伟业异性的接触的经验感知,并且一直以来都深深潜藏在康伟业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扮演着他内心中理想化的异性。

段莉娜是康伟业在7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的合法妻子,段莉娜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军队高级军官,家里社会地位高,而康伟业当时只是一个工厂里扛冷冻猪肉的工人,还不是党员,可以说,他们二人的条件差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不小,但是段丽娜偏偏还是看上了康伟业,康伟业也借助了段莉娜的力量从一个工人走上了干部,但是,这种身份、社会地位的差别反映为了他们二人在婚姻地位中的差别,这种由于社会家庭地位所造成的夫妻婚姻家庭生活上的强弱对比其实是不稳定的,一旦这个家庭解体,或者说是男性有了改变这种权力关系的能力,一切就随之改变了。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段莉娜父亲从领导岗位的退休,康伟业在朋友帮助下下海经商的大获成功,康伟业不再是以前那个事事任她摆布的男人,变得有了自己的底气,而相比之下的段莉娜则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从着装到言谈举止都显得不合时宜,并且仍然按照70年代的标准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要求康伟业,但此时的段莉娜已经不是曾经的段莉娜了,康伟业也不是曾经的康伟业了,以金钱为标尺的权力置换,让他们陷入了尴尬的感情危机,而当林珠出现在康伟业的视线中后,这种危机进一步加剧。

情人一林珠,康伟业终于从不幸婚姻中暂时逃离,但是好景不长,当康伟业满心自信的实施他的离婚计划时,段丽娜再一次强势的击垮了他可怜的自信,但更加让他绝望的是,当他和林珠的爱情一旦从浪漫的理想走向现实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发现林珠和他的许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的观念思维变得那么的不同了,而这,竟是他以前从未发觉过的。

和林珠的分手将康伟业最后的希望打碎了,他的梦,醒了。

时雨蓬的出现偶然、转瞬即逝,她一度重燃了康伟业的希望,但是很快的他们就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康伟业的希望已经破了,在和林珠分手之时。

在经历了同段莉娜在一起的无爱婚姻的乏味人生到无法自主地与林珠投入婚外恋的激情人生,后来又不可救药地与年轻女孩时雨蓬在一起只求“放松身体”
的消费和游戏人生,在内心中他经历了从无望到希望,继而又从希望堕入失望乃至绝望的曲折历程。

这之后,康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和段莉娜的婚姻结束了,但是对于康伟业来说,未来会怎样,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经历了人生的无奈、激情、消沉之后,他无法断言他将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只能用也许、或者为前提,来估计他可能或者一定怎样。

“在不知不觉中,江水亮起来了,东方也亮起来了,几只早起的江鸥愉快的尖叫着划破了康伟业的思想。

康伟业站起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驾上他的车,回到了他日常的忙碌的生活中。

”一切,就这样结束了,也这样开始了。

康伟业的生活历程具有他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深受有其时代、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他和段的感情及家庭生活走向巨变的背后原因。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出现的,不管它的内容多的多变,形象多么的怪诞,即便它距离我们的现实多么的遥远,但是其背后的原型总是源于现实的,正如作者在描述康伟业的感情、生活经历,这个社会现实的小切口却反映了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社会现实的巨变,在这其中康伟业这个虚构的人物,其实表现了作者对整个社会关系的认知把握,作者通过了对康伟业感情生活的经历改变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究竟康伟业对于他的爱情的追求是对是错,感情之于家庭的影响,对于康的无感情的婚姻和他的婚外恋我们做何感想,一个人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的浮浮沉沉给予我们的思考等等等等。

文学,小说不只是用来讲一个故事的,一个文学形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蕴的形象,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没有“生气”的文学形象是失败的。

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她是现实生活的浓缩,集中和超越,我们看《来来往往》,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乏所谓靠吃软饭起家的男人,
亦不乏功成名就便忘恩负义者,没有感情的婚姻比比皆是,婚外恋是有见闻,可是康伟业的形象却又并不是他们这些种种形象的简单糅合,这其中有作者的重新加工,有作者自己的视角和思考,他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他们的集合体,脱胎于他们,而又高于他们。

他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向我们描述我们的现实,而是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我看来,文学在此的意义即是一种介入,否则一切便毫无意义了,假如一部文学作品不能给予你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对读者发生一定的介入,那么它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只能是娱乐消费的快餐文化,食之无益。

《来来往往》这部作品取得了它一定的成功,作者切实的把握到了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深层含义,表现了在社会现实巨变下的小家的曲折变迁,以及那些金钱、权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人的异化。

它一如既往的承续了池莉小说的写实主义风格,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我不得不说,池莉的小说里某些东西实在称不上高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作品与她的盛名其实颇为不副。

在我看来,她的小说对当代中国城市中市民生活和市民形象的描写把握固然精到,她能成功的还原当代市民生活图景,塑造鲜活的市民形象,把握市民的微妙心理,但是这种把握却也同时带给了她局限,她过于重视这些东西,一直忽略了很多文学实质上需要注重的东西,她的小说让我感到浓厚的“俗”气,缺乏更加深刻的细致思考,换句话说,她精于表现,但是难能透彻。

她过于强调生活本身的重要性,经验、阅历这些东西难以超越于她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己的精神逼视,缺乏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的原则,她的所谓“新写实”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无批判的意味。

而且池莉似乎是一个具有相当乃至极端读者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带有些迎合读者趣味的倾向,她曾经说过:“你们(读者)的存在就是我生命意义的存在”。

言至于此,我觉得实在有些过了,难免有屈迎谄媚之嫌。

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家,我希望她还是能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而不是一味迎合读者,当然,尊重读者的意见是每个作家应该重视的,但是读者的意见不是一切,商业上的成功也不能说明一部作品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文学,它的力量应该是浸入人心的,发人深省的。

以上是我在读完池莉的《来来往往》之后的一点小小感想和不成熟的看法,其中或有不正确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