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课文翻译-第七课

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课文翻译-第七课

写文章很苦。

但也很快乐。

想写的题目在脑子里等待着早日文字化。

在头脑工作状态良好
时便会形成这种情况—说它们拥挤不堪地等待着一也不为过。

但是反过来想,写文章又令
人敬畏,所谓写作是应该恐惧、应该谨慎的事。

人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文章化。

此举既可以有益于他人,也可以给社会以刺激、向社会提
出问题。

但是人“所拥有的”是有限的。

而人“所不拥有的”则要多得多。

知识、思想、
表现力、人格感化力—不管哪个,每个人所拥有的是很有限的。

不能整天摆出一副乐观的
样子,以为写作是有益于他人的,是提出问题的。

写作是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展示给另}J人
的行为。

因为如要隐藏,反而会更加暴露。

既有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内部充盈的东西
的时候,另一方面,也有会让人看出自己内在有何缺欠、令读者感到不寒而栗的时候。


过于频繁地用写作将自己的贫乏暴露于世。

还不仅仅是显露不足。

恰如其分地把所想内容表现到语言上也不是件容易事。

重现事
实关系需要花费时间,某些地方便会出现偏离。

把它们文字化,又会出现一些偏离。

词语
不够用的焦躁永远都会留下阴影而使心情无法平静。

但是,又想到,这也许是表达,并且是人的生存所背负着的宿命。

—人想要把自己思
想传达给他人,于是创造了叫做语言的符号。

语言是符号,并不是思想本身。

选出的词语
的队列,只不过对思想进行着反映而已。

正像实际的景象与照相机拍下的景象存有差异一样,实际的思想与通过语言对该思想的表达之间,常常存在微妙的错位。

圣贤者沉默寡言,既不写作也不讲话,一味地坚守沉默而受到世间的尊敬。

朝着墙壁
九年多坚持沉默的达摩大师的面壁九年,归根到底是可以称之为好的例子的。

如果沉默的话,就可以避免丢脸。

即使这样想,把这种想法写到这里而埋下新的丢人的祸根的,就是人的特别是凡夫俗
子的行为。

人的行为就在于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这是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人的本能。

这样的话,就必须恰当地压抑踌躇和畏惧。

还必须摒弃随意性。

为了表达自己,为了
让对方理解自己,是要努力地去坚持的。

的确,在语言里存在着作为符号所带有的不便。

但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语言是唯一的手段。

我们必须再次重新认识
这一事实。

我认为这是写文章这一行为的出发点。

立足于此实际把文章写下去的时候,我所注意
的有两件事。

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尽最大努力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此,首先对自己的想法深思
熟虑是非常重要的,连自己都“不能很好地讲清楚”的事,别人又怎样理解呢?
把自己思考的事情转换成语言这种符号时,杂乱无章的思想便具有了清楚的形式。


为语言是符号,所以与思想之间或许存在偏差。

正因为如此,才必须要尽量准确地选择语言。

哪怕是一点点也好,尽量选择符合自己想法的词语,这是写作者的责任。

为此进行的
战斗,才是表达工程的中心。

希望用心努力地去做,把想法与语言的距离无限地缩小下去。

第二,不要忘记是为了向他人传达才进行表达的。

在热衷于表达自己感情时往往会忘
记对方(读者)的存在。

可是,所谓表达,是传达给对方后才告完成的。

想要向“什么样的
人们”传达“什么”这种意识,是写作时不可欠缺的条件。

这一点,如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意识到对方”的说话方法,便不能很好地做到。


是年轻人与写作一样,这种说话方法也很不擅长。

这样便导致了令人难解并自我感觉良好的表达和跳跃的、漫无边际的表达产生出来。

这样的话,本人即使以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但那与自己自言自语没有两样。

仅在那些声称不相信语言的人身上有着一种倾向,那就是依靠那些司空见惯的没有个
性的表达,并感到非常满足。

尽管女}i.}比,还发牢骚说不被人理解,那是在自装可爱。

虽然说是“弘法不挑笔”,但据说实际上弘法大师还是根据字体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笔的。

表达也是一样,对象不同所选词语也会不同。

为此,从平时开始就要阅读品味各种各样的
文章,培养关于语言的感觉。

那么,以上述的注意点为基础,终于到了动笔写作的阶段了,这时具体地说要注意些
什么来写文章才好呢? “文章就是版面设计”—这就是我的文章观。

对文章进行版面设计的目的,在于要让主题清晰地浮现出来。

还在于把想说的事项之
间的比重及相互关系视觉化。

通过这篇文章想要把什么传达给人们,想要诉说什么样的事,目光必须紧紧盯住这一点。

主题分散,或主题以外的因素写进来,“版面”就不能设计得
很好。

版面设计上,空间的感觉很重要。

文章的版面设计时一,这个空间就是稿纸的张数。

是五页,还是十页。

根据空间的大小,版面设计的方向也就可以定下了。

即便页数可以自
由的时候,自己也有必要根据内容设定页数。

因为在无限大的纸上是无法进行版面设计的。

空间(页数)清楚后,就建议把它视觉化。

把一页纸的大小考虑为此后将要进行版面设
计的空间,然后用竖线把纸分区。

用这样的办法来考虑空间的分配。

引起读者注意、提起读者兴趣的提示部分,承接它,使主题凸显的展开部分,以及将
这全部凝缩成一点的结论部分。

将这些结构这样一做,便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来进行确认了。

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从初中生的时候起,在一张草纸上写答案时,就在无意识之中实施着
这种“版面设计”了。

自己感到,现在写论文也好,写报刊的专栏也好,都好像在实践着
同一技巧。

我相信写答案的技巧,做专栏的技巧,进而安排报纸版面添加标题的技巧,全
都是通用的。

以教师的立场阅读学生的答案,其“版面设计”的优劣一目了然。

提示和结论的部分过长不会给人冗长的印象吗?展开部分材料的排列安排得很好吗? 没有因材料过多而拥挤杂乱,或因偏重一边流于分散吗?—对这些进行检查,定下“版面设计”后,就可以根据它来写文章了。

这种作业,在写戏曲或脚本时也被使用,用专业用语来说叫做“分场景要点”。

“分
场景要点”是结构戏曲或脚本的版面设计。

说穿了,文章就是戏剧一样的东西。

它的主人公当然就是写文章的人自己。

但是还有
一个对手角色,那就是文章的读者。

叫做读者的配角没有台词,但是他的的确确地存在在
那里。

必须在字里行间与主人公的写作者进行着无言的对话。

现在回想起高考时的自己,
的确是在以与相貌和名字都不知道的出题者进行对话的心情往下写作着的。

剧的主人公面对对手角色热情地讲述着他的思想,一边观察对手角色的反应,一边积
极展开攻势以抓住他的心。

最终使对方的心激动起来,也就是所谓的达到高潮。

再然后就
是闭幕时的印象深刻的台词。

这种戏剧的构成,也可原封不动地套到文章里面去。

把所谓“听者”的对手角色设定,如能把他的想法具体地形象化,文章便一定会生动而大放异彩。

这样的时候,台词会产生节奏。

文章也是一样必须要有节奏。

句子的长短,必须让人
原原本本地感觉出写作者自身的呼吸节奏。

令人讨厌地唠唠叨叨,冗长的句子笨重而迟钝。

但是过度地切断,把句子弄得过短也未必就好。

曾经有句子越短越好法则盛行的时期,但
这一主张过于极端而失去妙趣。

还是万物皆有度。

把短句叠加起来,妙语连珠连续不断的节拍;使用长句有板有眼缓慢说教的节拍。

有了这种长短的相得益彰,文章的节奏才会产生出来。

为了体会这一点,我想建议朗读自己的文章。

试着出声朗读一下,节奏的有无会非常明确地知道。

并且,在富有令人愉悦节奏的文章里,应该有着不会令人生厌的吸引力,应该有着深人读者内心的说服力—这一点是能够领悟出来的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