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训班结业论文干部教育培训论文
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初探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大整合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信息资源,不仅为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搭建更好的平台,并可有效降低培训的运营成本,从而为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训信息对称作为当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核心资源,可以引导培训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使培训需求变得更加精准。
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畅,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和合理运用。
当前农牧区的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工作虽已逐步迈上正轨,但与先进发达省份相比,农牧区的干部培训信息对称依然比较落后,而加大整合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信息资源工作,尤其是做好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信息对称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农牧区开发利用好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利用培训主管单位、受训学员和培训机构三者之间的多重接触,将收集到的组织意愿信息、培训需求信息和培训方案信息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沟通对称提出最佳有效培训方案,将会进一步改变以往信息不畅所造成培训的单一和盲目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减少资金、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消耗,极大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全面沟通,消除信息“孤岛”。
在原有的干部教育培训系统的日常运转的基础上,
主办单位通过学员单位调训学员、单位派出工作人员赴培训机构学习、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并将每期培训班结束后的总结或学员鉴定(培训机构)情况、培训效果情况(前后)、学员单位领导(学员本人)的反映情况等合二为一,即三个信息对称环节流动、信息共享。
这种信息共享的基础是全方位的信息沟通。
二是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
随着Internet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以集中式管理平台确立信息资源整合,不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处理速度,而且可以大幅降低信息处理成本。
这种实时的连续性报告,将会极大地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从而解决教育培训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深度开发,实现信息对称。
围绕学员单位、学员本人、主办单位、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支持平台,对学员学习的每个环节详尽地反映到平台上,以破解学习情况信息不对称,实现培训工作信息对称,变信息垄断
为信息公开,变暗箱操纵为阳光操作。
二、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开发的“四个不对称”
由于当前农牧区培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农牧区对培训信息对称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够、学习不够、研究不够、建设不够、投入不够,致使培训信息服务发展不够均衡。
另外,农牧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计算机、宽带网络普及程度还较低,培训信息短缺,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不够规范,各个平台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有路无车”现象和“信息孤岛”效应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跟不上
时代发展的要求。
同时,农牧区在培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如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健全, 培训信息资料的有偿使用机制不够完善, 培训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有待加
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培训单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阻碍着干部教育培训整体效果的提高。
这些因素使得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在信息共享中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对称”。
(一)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隐藏性知识”的信息不对称。
如许多单位领导对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在单位同志外出学习时,对培训机构抱有很高的期望,对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存在诸多不理解,从而导致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教育的不一致。
另外,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隐藏性行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如学员单位认为培训机构应加大对学员的工作业务培训,对其它的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团队精神的培养等要求不是太高。
(二)主办单位与受训单位及学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主办单位没有深入了解学员单位和学员本人的需求,在举办各类培训时缺乏针对性等。
如未能充分了解所在地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年龄构成、人员配备等。
同样,学员单位没有构建干部个人培训信息库,未能及时记录干部参加培训机构、培训类别、培训考核结果等内容,再加上对主办单位办班的要求理解不全面,在具体派遣培训人员时,为达到人数要求,经常发生重复培训、漏训等现象。
此外,主办单位与学员单位不全面了解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理念。
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必然会影响教育培训衔接的合理性。
(三)培训机构与各主办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信息与培训机构真实的信息不完全相同,而培训机构对所培训人员的人员构成、文化素质、学员分布、学员单位教育的需求等也不清楚,造成了双方了解不够深入。
如有些培训机构设置课程时只注重较高理论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各主办单位之间缺乏一定的信息沟通,出现了多头管理、多头组织、多头调训,缺乏统一协调。
在调训干部时,不仅组织部门进行调训,其它党委工作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也在进行调训,使干部疲于应付,客观上影响了干部参训的积极性。
(四)培训机构与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目前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往往并未充分掌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不能与培训机构充分沟通。
同样,由于培训机构缺乏在考学、评学、述学的科学量化标准,往往是重定性轻定量,致使培训结果与干部的使用选拔未能完全结合起来,培训机构也没有主动与各级政府沟通,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的相关政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制约了干部参与培训的热情。
三、农牧区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的对策
培训信息对称包括培训资料、培训数据、培训师资、培训信誉、培训形象等诸多元素。
农牧区要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工作,将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可以将信息流转程序划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信息对称段,即主办单位与培训机构信息对称、培训机构与学员单位的信息对称和主办单位与培训机构的信息对称。
在这三个信息对称段中,三个单位互相关联、互相衔接,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其中主办单位处于信息流转的重要位置,它处于信息流转段的核心,既是联系学员单位和学员的纽带,也是培训机构与学员单位的中枢。
通过信息资源的利用,避免或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预测失误风险,使培训干部和培训机构双方受益。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早实现农牧区干部培训中的信息对称。
(一)建立学员综合素质档案及单位数据库。
目前,虽然许多培训机构建立了学员学习档案,但往往不能反映学员在校培训的全面情况,也不能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
因此,建立干部综合素质档案和单位数据库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
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建立学员学习情况反馈机制。
一方面培训机构要详尽记录有助于反映干部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相关材料,诸如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党性锻炼、团队精神等内容等多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学员单位也要对其培训成员的培训前后情况进行详尽记录,通过主办单位或培训机构的跟踪调查,如实向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反映。
2.干部档案电子化。
电子档案能使学员档案更全面、更丰富,为主办单位和学员单位信息的有效沟通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前很多培训
机构的学员档案停留在“纸上谈兵”,为了避免纸质档案缺乏灵活性等缺陷,培训机构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员档案电子化。
比如通过多媒体管理学员的学习心得、学习成绩等,处理图片和相关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