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改善的十大利器
一、【为什么要参加华制·《现场改善的十大利器》课程】
现场是成本的中心。一方面外部成本飙升,企业陷入生死困境;另一方面生产现场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大量资金白白流失,您是否为此而揪心?
生产现场秩序混乱,不良品经常出现,安全生产无法保证,您是否正为此类问题而烦恼?
投入巨资更新设备,但工人操作效率低下,没有实现预期成效,您是否希望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不用增加人、财、物的投资,以现有一切为基础进行调整和改善,就能迅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您是否愿意尝试?
华制《现场改善的十大利器》集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5S、TPM、IE等现场改善之所长,围绕生产现场的典型问题,提炼出现场改善十种方法,有效解决您为之烦恼的各种生产现场问题,立竿见影地降低成本。
超过5000家企业聆听了华制此课程,逐步推行现场改善,效果显著。现场改善是帮助制造业度过经济寒冬的必行措施!
二、【课程介绍】
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环境恶化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制造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某项权威调查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长三角就有20%的制造业企业倒闭,全国6.7万制造业企业倒闭,数十万制造业企业正在倒闭的边缘苦苦挣扎。怎么样在经济寒冬中“保命”,如何在逆势中崛起?实施现场改善,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现场改善强调从现状着眼,利用现有的人员和条件,通过对细小不合理处的不断改善,消除浪费,提升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徐明达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在制造业企业36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制造业现状,历时多年,不断完善创新,形成了现场改善的十种有效方法。通过大量生动的国内外案例、形象的手绘图和徐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您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这十种方法。这十种方法可操作性强、易实施,将帮助您的企业持续降低生产成本,赢得竞争优势,顺利过冬!
三、【课程对象】 制造业总经理、生产副总、生产部经理、生产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本课程尤其适合制造业企业全体干部集体参会、思考、研讨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本降低、现场浪费、现场分析、持续改善、工序分析、团队合作、生产率等相关问题,召开会后会,效果极佳)。
四、【教学特色】
多媒体教学、沙龙、现场讲授、对话、互动、案例现场录像、客户代表分享、发放证书
五、【课程收益】
帮助到学员认识到生产现场是企业的成本中心,提高现场改善意识;
树立强烈的成本意识与持续改善的目标,掌握长期推行现场改善的要点;
了解生产现场的典型问题,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掌握现场改善十种主要方法;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现场改善方案;
与权威专家、业内精英面对面沟通、交流。
六、【讲师介绍】
徐明达 老师
实战生产管理专家、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QC小组工作部长
拥有36年制造业管理经验,先后在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作,对生产、现场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编著有清华大学出版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基础·工具·技巧》,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我们配做主管吗?》
设计研制过六十余项专用设备和革新,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曾服务过的客户:东风汽车集团、中国石油、苏泊尔、天士力、海信、春都集团、富士高集团、宇通集团、广安集团、杭州民生药业……
七、【课程大纲】
第一章 现场主管的角色认知及使命——精细化的主角 1.为什么要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2.生产主管在精细化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与责任
3.生产主管如何成为精细化的主角
做横向通、纵向精的复合型主管
4.如何让精细化管理变成可执行的制度
第二章 怎样进行现场分析和诊断——增益策略
1.生产现场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生产现场的成本中心地位
2.生产现场的八大浪费
不良、修理的浪费 加工的浪费 动作的浪费 搬运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 制造过多或过早的浪费 等待的浪费 管理的浪费
3.怎样进行现场分析和诊断
现场分析的六个方面:流程分析、生产改进、合理布局确定合理方法、落实补充办法
现场诊断的五个重点:搬运、停放、质量、场所和操作者的动作分析
4.消除浪费的工具和手段
六何分析法:对象、场所、时间、程序、人员、手段
分析的四种技巧:取消、合并、改变、简化
5.案例:丰田怎样进行现场分析和诊断
第三章 利器一:工艺流程查一查——查到经济合理的工艺路线 1.流程图的作用
2.流程图的分析
3.流程图的绘制
现场指导绘制流程图
4.案例:某公司工艺流程分析
第四章 利器二:平面布置调一调——调出最短路线的平面布置
1.工厂总平面布置的原则
案例:某企业平面流程图的优化
3.物料流向图布置法
4.车间布置
5.案例:某公司车间平面布置建议方案
第五章 利器三:流水线上算一算——算出最佳的生产平衡率
1.什么是生产线或流水线的平衡效率
2.流水线平衡效率不高的原因
移动方式不合理 节拍不均衡
3.案例:均衡生产线范例
4.平衡流水线的诀窍
5.案例:某企业改善前后的平衡率比较分析
第六章 利器四:动作要素减一减——减去多余的动作要素
1.如何进行动作分析 案例:砌砖的知识、铲煤的学问
2.动作经济原则
案例:动作的级别、流水线设计的诀窍
3.如何实现动作经济
能用脚或左手做的就不要用右手做 尽可能双手同时作业,不要同时休息
尽可能用小的动作去完成
4.案例:某企业动作要素优化方案
第七章 利器五:搬运时空压一压——压缩搬运的距离、时间和空间
1.改善搬运的三个方面
搬运数量 搬运空间 搬运时间
2.物料搬运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合理化搬运的原则 搬运方便系数图
3.案例:如何搬运更便捷——某车间的搬运优化方案
第八章 利器六:关键路线缩一缩——缩短工程或项目的关键路线
1.生产管理的瑰宝-关键路线法
练习绘制关键路线图 2.利用关键路线法的步骤
关键路线的优化案例
3.关键线路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某厂在项目管理中应用关键线路法
4.案例:某厂关键路线改进图
第九章 利器七:人机效率提一提——提高人与机器合作的效率
1.人机分析的涵义与意义
2.人机分析的适用范围
3.人机分析表的绘制与分析
4.案例:某汽车配件厂某台机器和操作者的人机分析表
第十章 利器八:现场环境变一变——变革工作和现场的环境
1.现场管理系统的铁三角——三大因素(人、物、场)
人、物、场所三则结合的状态
2. 定置管理工作的目的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事故发生
3. 定置管理设计原则
4.开展定置管理的步骤 进行工艺研究 人物结合的状态分析 开展对信息流的分析
定置管理设计 定置实施 定置的检查与考核
5.定置管理的实施——“6S”活动
“6S”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6.案例:某公司定置管理实施方案
第十一章 利器九:目视管理看一看——看清指示、信息和问题
1.目视管理的作用:透明化、视觉化、标准化
2.目视管理要点
3.目视管理的方法
看板管理:让所有的人一看就知道怎样做 色彩管理:直观透明 标志管理
4.目视管理的手段-红牌作战
5.案例:某企业的目视化管理
第十二章 利器十:问题根源找一找——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
1.对操作者的管理:三自、三检、三工序、三不放过
2.对设备的管理:三好、四会、五纪律
3.对环境的管理:坚持五不走
4.质量改进的八个步骤
现状调查 原因分析 确定主要原因 制定对策、 实施对策 检查效果 制定巩固措施 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
5.8D工作法
八项纪律制度 8D流程示意图
6.案例:某厂寻找问题根源
第十二章 全员改善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1.改善从问题开始
案例:丰田“好想法、好产品”活动
2.全员改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建立改善推行小组 制定改善活动推行计划
3.改善活动成功推行的要点
改善活动推进不可急躁,应稳打稳扎 要“赏识”每个员工的每个建议
管理的新七种工具:关联图、系统图、PDPC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箭条图法、KJ法
4.案例
理光公司浪费改善活动 南开某公司浪费改善活动
现场诊断和分析,就像大夫看病一样,运用诊断的手段和其它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对现场的现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设计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帮助实施,使其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这种在纸上图上的分析和改进,只要运用得法,你会欣喜地发现:原来可以不花一分钱,不用人财物的投资,就可以向现代管理和分析技术要时间、要效益!
现场存在的八大浪费,绝大部分是可以通过现场改善和现场分析来解决的。现场诊断是开展定置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技法,应组成三结合(指管理者、专业人员、工人三结合)的现场诊断小组,用下列方法反复认真分析、测定、诊断:
一、工艺流程查一查:即向工艺流程要效益。分析现有生产、工作的全过程,哪些工艺流程不合理,哪些地方出现了倒流,哪些地方出现了停放,包括储藏保管、停放状态、保管手段(如储存容器配备、货架配备、设施条件)、有无积压状态?哪些工艺路线和环节可以取消、合并、简化?寻找最佳停放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工艺路线。
二、平面图上找一找 :即向平面布置要效益。仔细检查和分析工厂平面布置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和设备平面布置图,分析作业方式和设备、设施的配置,按生产流程的流动方向,有无重复路线和倒流情况,找出不合理的部分,调整和设计一种新的布局,使生产流程在新的布置图上路线最短,配置最合理。
三、流水线上算一算:即向流水线要效益。研究流水线的节拍、每个工序的作业时间是否平衡,如果发现不平衡,就要通过裁并、简化、分解等等手法,平衡流水线。消除因个别工序缓慢而导致的窝工和堆积。
四、动作分析测一测:即向动作分析要效益。研究工作者的动作,分析人与物的结合状态,消除多余的动作、无效动作或缓慢动作,如弯腰作业、站在凳子上作业、蹲着作业、作业场所不畅、没有适合的工位器具、人与物处于寻找状态等,通过对人的动作和环境状态的分析和测定,确定合理的操作或工作方法;探讨减少人的无效劳动,消除浪费,解决现场杂乱,实现人和物紧密结合,提高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