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经典PPT课件
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经典PPT课件
4.水 体 污 染
4.1 地 球 水 环 境
地球表面70%以上被水覆盖,其中海水约占97.3%, 淡水仅有约2.7%;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约77.2% 分布于两极冰盖及陆地冰川,约22.4%分布于地下, 而江、河、湖泊淡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4%左 右。 全球总水量约14亿km3,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量仅 有9000km3左右; 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中国人 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 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3.酸 雨 肆 虐
3.1 酸 雨 的 成 因
燃煤、燃油产生的SO2、NOX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经太 阳光、紫外线以及大气中Fe、Mn离子的光化学催化,形成 一定量H2SO3 与HNO2,当其溶于大气水蒸气中进一步氧化 后,形成H2SO4 与HNO3并随雨、雪、雾的形式降落大地。 对于 pH≤5.6的降水,统称其为“酸雨”。 世界三大酸雨区——北欧酸雨区、北美酸雨区和中国西南 酸雨区; 中国年耗煤约15亿t,年排放SO2近2500万t,是世界上排 放SO2最多的国家;酸雨区面积达270万km2,亦是世界上 酸雨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
5.荒 漠 化 扩 展
5.1 荒漠的成因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干旱地区植被破坏、 土地退化、生态恶化的过程与现象,其最终的演替 结局是形成沙漠、戈壁; 从宏观上看,由于亿万年来天体动力作用及全球气 候变化,造就了地球的荒漠; 从区域或局部看,千百年来人类活动是引起荒漠化 扩展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了滥垦、滥采、滥牧、滥 伐等;
3.3 酸 雨 控 制
80年代,UNEP协调欧美一些大国,签署了《远距离越境大气污染 公约》,以遏制酸雨肆虐和SO2扩散污染; 中国国务院1998年批准发布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 控制区的决定;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 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个地市及县 区划为酸雨控制区,总面积近270万km2;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江苏、山东、河 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4个个省市、自治区140个地市及县 区划为SO2控制区,总面积约200万km2; 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城市区,均属SO2控制区; 至2010年中国SO2排放量控制在2000年水平;pH≤4.5酸雨区面积, 应比2000年有明显减少; 中国停止开采S>3%的煤炭;开采S>1.5%的煤炭必须增设洗煤工 艺;火电厂使用S>1%的燃煤,必须有脱S工艺;
2.臭氧层破坏
2.1 臭氧层的保护作用
臭氧层的形成—— O2+hν(λ≤240 nm)→ O+O O2+O=O3 在大气平流层中有10ppm左右的O3气体,可吸收对生物有 害的λ≤295nm的UV-C及大部分λ=295——320nm的UV-B; 从而保护地球人类及万物正常生长与世代繁衍; λ≥320nm的UV-A段紫外线,可以透过O3照射地球,有益 有于万物生长; 有害紫外线可使人体眼球白内障及皮肤癌多发;影响植 物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进化;
2.4 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5年UNEP主持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175国联合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 特利尔议定书》;2001年在斯里兰卡召开,《议定 书》13届缔约国会议; 《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至2010年停止使用和 生产甲基溴,至2020年完全淘汰CFCs; 发展中国家至1999年应“冻结”CFCs的生产与使用, 至2005年CFC生产与消费量应在1999年水平削减50%, 至2040年完全淘汰CFCs;
2.3 臭氧层现状
1975——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en在南极 Halley Bay观测结论——1975年以来,每年10 月前后,南极上空臭氧浓度减少大于30%,引起 世界震惊; 20世纪90年代,南极上空臭氧层浓度95%被消耗, 形成空洞,其面积达2000——3000万km2 ; 2001年南极臭氧空洞2500 万km2; 目前中纬度地区臭氧层浓度下降约30%;
2.2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由于工业发展,生产的制冷剂、发泡剂等化学 物质,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就成为破坏臭氧层 物质(ODS),其中最常见的是制冷剂氯氟烃 类(CFCs)。 破坏臭氧层物质—— CFC11、CFC12、CFC113、 CH3CCl2、HCFC123、HCFC22、CH3Br、H1301、 H1211(Halans); 臭氧层破坏机理—— O3+Cl→O2+ClO 2ClO→O2+2Cl
1.2 全球变暖的危害
和冰川加速融化,从而使海平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海水 热膨胀面上升。全球约91%的冰在南极,由于气温的 升高,每年约有40亿t冰山融化; 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出现大范围异 常偏暖,且持续6个月以上的一种气候、海洋现象;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拉尼娜等重大气象灾 害,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海平面的上升,将使沿海 城市与低地国家遭受灭顶之灾。
5.2 全球及中国的荒漠化
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km2,并且还以每年6-10万km2的 面积扩展; 全球4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大沙漠、维多利 亚大沙漠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方是非洲的苏丹——萨赫勒地 区;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160万km2,约为国土面积的1/6,每 年还以2000km2面积加速扩展; 中国的4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库尔班通古沙漠、 巴旦吉林沙漠及腾格里沙漠;
5.3 宁夏的荒漠化
宁夏3面被沙漠包围,西有腾格里沙漠、北有巴 旦吉林沙漠、东有毛乌素沙地; 宁夏荒漠化土地约16500km2,约为全区面积的 32%; 宁夏局部荒漠化环境有所改善,中卫沙坡头治 沙工程曾荣获UNEP “全球500佳”金奖;但总体 上仍未能遏止荒漠化扩展;
5.4 人类遏制荒漠化的努力
6.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健康及其他需求; 关系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关系到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文化、 教育及美学等多方面的有形和无形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4 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980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1992年中国等180个国家签署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 《拉姆萨公约(湿地和水禽栖息地公约)》; 1994年中国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00年中国签署了国际《生物安全协定书》;同年发布了 《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2002年“生物多样性大国联盟”成立,中国等12国共同签署 了《坎昆宣言》;在北京召开了“亚太生物安全研讨会”, 有45国代表参加; 中国优先保护物种——哺乳动物74种、鸟类287种、爬行类12 种、两栖类3种、鱼类28种、昆虫38种、海洋无脊椎类16种、 植物151种、驯化动物19种;
3.2 酸 雨 的 危 害
世界上一度称酸雨为“空中杀手”,是因其危害植物、 残杀鱼类、腐蚀金属并直接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受酸雨影响,若河流、湖泊pH≤5.0,则水中浮游生物大 量死亡,因切断了鱼类食物链,可造成鱼、虾死亡,乃至 绝迹; 当土壤pH≤4.2过度酸化后,Ca、Mg离子流失;且使Al呈 游离态,具有强毒性,危害植物毛根,杀死有益于植物生 长的微生物群; 直接腐蚀雨酸植物叶面、金属结构、混凝土建筑及城市雕 塑;
4.3 中国水污染现状
中国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约620亿t,其中工业废水占66%、 生活污水占34%; 中国约700条大中河流,共约10万km河段的一半以上受 到污染,有10%的河段遭受严重污染; 中国三河污染严重(淮河、海河、辽河)、三湖严重富 营养化(太湖、巢湖、滇池)、一海赤潮泛滥(渤海);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均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中国90%城市的水域受到污染,约有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 体污染的世界环境问题; 据推算,中国因水体污染年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
第一讲:21世纪人类的达摩克利斯悬剑 ——严重的环境问题
1. 全球变暖 2. 臭氧层破坏 3. 酸雨肆虐 4. 水体污染 5. 荒漠化扩展
6. 物种灭绝和物种消失
1.全 球 变 暖
1.1 CO2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CO2等温室气体,具有对红外长波辐射的单向闭 锁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CO2排入大气层, 致使地表热量难以向高空散射,从而导致温室 效应,全球气温逐年变暖。 近200年来,地球大气中CO2浓度提高了25%,约 为353ppm;至2050年,CO2浓度将提高到560ppm, 全球气温将上升5.6℃。
4.2 水 体 污 染 源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及N、P等营养物质。 其中COD约300-500mg/l、BOD5约150-300mg/l;(医院污水 含有大量致病菌群);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或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如造纸、 食品工业废水)、或含重金属离子(如Cr、Cd、Hg等)、 或含有毒有害物质(如CN、As、F及苯、酚、醇、醛、酮 等)、或含放射性物质、或含油类及酸碱等; 农业排水——含有N、P、K等营养物质及多种农药成分; 事故污染——如油泄漏、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
1.3 控制全球变暖对策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180个国家签署了《全球 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为阻止全球继续变暖,各国均需大量削减 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由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 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 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2002年3月,欧盟批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08——2012年间, 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8%; 2002年9月将在南非召开全球首脑会议,以批准《京都议定书》正 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