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09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水利部会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办理
提案人:尚勋武
主题词:水利,建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我国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的两个最大瓶颈。

资源不足和利用不科学是当前土地和水资源利用领域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在水利部和农业部的支持下,甘肃省在河西走廊和沿黄河灌溉农业区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是初步建立了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框架。

二是按行业、行政区划对水权进行配置,农业灌溉用水逐级分解落实到灌区、乡镇、用水者协会(村组)和用水户,在市级范围内明确了初始水权,基本实现配水到户和按定额、作物、轮次配置水权的目标。

三是地下水开采全面实现计量管理。

安装智能化计量控制设施,实行了计划用水申请制度和刷卡充值、取水制度。

四是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初步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式管理模式。

五是形成了适时调整各类水价,用价格杠杆撬动节约用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益的价格机制。

六是在农业用水领域初步推行了“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中介组织,以水管单位为调控仲裁组织,地表水以水票为载体、地下水以智能管理卡为载体”的水权交易模式。

七是节水农业成效显著。

以武威市为例,自2006年石羊河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大力推行水权制度改革和农业节水技术,到2010年农业用水总量年度减少了5.69亿立方米。

尽管甘肃省在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上有了一定突破,但距离现代水资源科学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水权、水价制度改革还需要继续推进,农田节水技术推广还须加大力度。

一是现有水权确立形式还须深化改革。

当前的灌区农业用水权是完全依附于土地,按照政府确定的年度灌溉配水面积和灌溉定额分配的,由于这个初始水权没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农户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缺乏节约用水的源动力,因此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对节水设施如滴灌设施等进行长期投资。

二是现有用水技术和设施与水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末级渠系建设滞后。

一方面斗、农、毛渠配套完善率相对偏低,成为输水效率提高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河水灌区虽然初步实现了斗口计量及分时到户,但由于计量未到渠系末端和地头,受斗口到地头输水距离、渠道渗漏程度、水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到单个地块的水量难以
做到精准计量,农户对到地的实际灌水量有怀疑,影响了群众节水的积极性。

三是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和渠系供水技术方案不配套。

目前推广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垄作栽培、免耕免冬灌、秸杆还田等农艺节水技术,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供水方案,才能更好的发挥新技术的作用,这一点由于部门配合不够,还做得很不好。

为此建议:一是认真总结甘肃等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节水技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主要灌区逐步推广,推动全国农业节水技术进步,有效应对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将甘肃河西走廊确定为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示范区,试点将农业用水户的用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独立确权并相对较长期固定下来,以有效保证农户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调动农户采用节水新设备新技术的积极性,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国灌区推广。

三是“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在井灌区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在河灌区推进末级渠系和计量设施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推动科学计量和价格改革。

四是大力推广成熟的地膜覆盖、垄作沟灌等农田节水新技术,加大农业和水务部门合作力度,推行新的与先进用水技术配套的供水技术方案,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

来源:中国政协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