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33例疗效观察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33例疗效观察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3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方法对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作用。

方法对33例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穴位埋线治疗,以体重指数(BMI)的改变作为疗效标准,BMI≥2.5为显效,1≤BMI<2.5为有效,BMI<1为无效。

结果显效6例,占18%;有效21例,占64%;无效6例,占18%,总有效率82%。

结论穴位埋线对于单纯性肥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标签:穴位埋线;肥胖;体重指数
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紊乱,导致脂肪组织量超过平均水平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病理状态。

肥胖症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壮大,因此,为公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是当今义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笔者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33例,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3例患者均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0.7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5.5年;体重56~98 Kg,平均70.9 Kg;BMI(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值23.05~35.14,平均26.69。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BMI测量肥胖的亚太标准为BMI正常范围为18.5~2
2.9;<18.5为体重过低,18.5~23为超重;2
3.0~2
4.9为肥胖前期;2
5.0~29.9为I度肥胖;≥30为II度肥胖[1]。

根据该标准,纳入患者中II度肥胖6例,占总数的18%,I度肥胖15例,占总数的4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体重指数≥23,②有减肥的欲望并能配合治疗最少一个疗程。

排除标准:①有慢性内分泌疾病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②BMI<23和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③有精神疾患及生活不能自理者,④年龄<18周岁及体质虚弱的老人,⑤专业运动员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3方法
1.3.1取穴基本穴位处方:中脘,天枢,外陵,大横,带脉,气海,梁丘,三阴交,丰隆,胃脘下俞。

辨证取穴:脾虚加脾俞;脾胃实热加内庭;肝郁气滞加肝俞;脾肾阳虚加肾俞。

1.3.2操作方法穴位用安爾典常规消毒,用自制的一次性埋线针迅速刺入皮下,推动针芯,将可吸收线(全名:多股编织结构聚乙醇酸PGA缝线。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

)送入体内,拔出针体,用干棉球压迫1min即可,如有出血须适当延长压迫时间至血止。

埋线针的进针深度根据不同的穴位部位和患者
皮肉厚薄的不同有所差异,皮肉较薄处进针大概1cm即可,皮肉较厚处如腹部进针深度可达2~3 cm,背俞穴向下斜刺。

治疗结束后嘱患者6 h之内禁止沐浴,当日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

10 d治疗1次,避开经期,3次(约1个1.3.3治疗期间饮食生活要求3餐清淡饮食,七八分饱,可加少量水果,零食饮料禁食,适量运动。

2治疗效果
2.1疗效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BMI≥2.5为显效,1≤BMI<2.5,BMI<1为无效。

2.2治疗结果显效6例,占18%;有效21例,占64%;无效6例,占18%,总有效率82%。

治疗后II度肥胖2例,占总数的6%,I度肥胖11例,占总数的33%。

治疗前后各项值比较,
3讨论
治疗肥胖的药物不多,且副反应大,价格昂贵,影响了临床使用[2]。

针灸在我国已运用了上千年,被广泛用于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3-4]。

由于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副反应少、经济等优点而被人们采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不仅可以防治肥胖,还可以改善肥胖引发的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并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5]。

针灸减肥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针刺、埋线、电针、耳针、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根据临床报道,均有较好的疗效。

笔者主要应用针刺和埋线两种方法治疗该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由于埋线疗法10 d治疗一次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更受患者的青睐。

此外,埋线疗法对于伴有慢性内分泌疾病的肥胖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经笔者实践证实对于改善高血脂、脂肪肝及高胰岛素血症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该类患者病情较复杂,不好统计疗效,临床选穴也不同于单纯性肥胖的患者,更注重辩证取穴,治病为主,减肥次之。

对于单纯性肥胖的患者,我们在治疗期间都要求患者3餐正常饮食,但不能过饱,清淡为主,切忌肥甘厚味,要有30 min~1 h/d的有氧运动。

饮食和运动配合的好不好对于减肥疗效有很大的影响,但也不能一味追求减肥快而过度节食,我们了解到有些女性减肥心切,甚至不吃主食,只吃少量水果蔬菜,最后导致闭经,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所以,我们提倡减肥要以健康为前提和目标,不能盲目。

参考文献:
[1]倪国华,张璟,郑风田.中国肥胖流行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0):70-74.
[2]杜宏银,张玉彬.针灸治疗肥胖的作用与分子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8):691-694.
[3]Shi Y,Zhao C,Zuo XY.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simple obesit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by acupuncture-moxibustion[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6):352-355.
[4]Zhang YH.Treatment of 35 case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2010,8(5):300-301.
[5]Chang SL,Lin KJ,Lin RT,et al.Enhanced insulin sensitivity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on bilateral Zusanli acupoints (ST36)in rats[J].Life Sci,2006,79(10):967-9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