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摘要:对我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概述。

同时, 对我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不同时期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关键字: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植棉业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 其总产量居世界前列。

生产上, 随着单产水平的普遍提高, 在品种、土肥、病虫等影响棉花产量的三大因素中, 由于病虫害等生物灾害的影响, 每年损失达15%~ 20% ,已成为影响我国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

近年来, 病虫害的问题愈显突出, 成为制约棉花高产、优质、低耗和上新台阶的关键因素之一[1 ]。

因此, 研究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疆作为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矮、密、早、膜、匀”栽培模式的应用推广,生态条件发生了改变,以往主要的棉花病虫害:角斑病、地老虎、棉盲蝽等已下降为次要地位,而代之为烂根病、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叶螨和棉铃虫[2 ]。

据调查:随着棉田连作年数的增加,气候因子的变化,棉花土传病害烂根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棉花烂铃病逐渐突出;棉蚜、棉叶螨、棉铃虫呈混合发生为害的趋势。

因此,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日渐显得尤为重要[3 ]。

一、首先分别对病害和虫害进行详细阐述1.病害防治棉花病害的防治重点是苗期的根腐病, 花铃期的枯、黄萎病, 措施是: (1)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做好精细选种工作。

(2) 用敌克松、402及种衣剂对棉种消毒杀菌, 用氯化苦对土壤消毒。

(3) 适期早播种、早管理, 促壮苗早发, 同时推广“矮、密、早、膜、匀”的栽培模式, 增强棉株抗病性。

(4) 喷施“绿风95”、“肥宝”、“保棉丰”等棉花生产和保护剂防治病害发生。

(5) 注重科学施肥, 增施钾肥和微量元素, 培育壮苗抵御病害侵染。

(6) 轮作倒茬、冬翻冬灌抑制棉花病虫害。

针对本地棉花枯、黄萎病主要在6月底、灌头水后发生, 及病害遇水易爆发的特点, 晚浇头水、控制灌水量、防止枯、黄萎病的蔓延。

2.虫害防治2. 1防治早期棉蚜和棉蓟马采用: (1) 3911、呋喃丹拌种或深施, 保护苗期不受害虫侵害。

(2) 棉花与粮食作物相邻种植, 使天敌前期受保护, 后期易于迁飞棉田。

(3) 5 月中旬益虫比害虫发生晚, 此时的化学防治可选用氧乐果、久效磷、辛硫磷、蚜虱尽、吡虫啉等高效低毒农药, 将早期害虫造成的多头棉株率降到0. 5%以下。

2. 2棉叶螨在干旱、高温的生态环境中发生频繁, 其为害从6 月中旬延续到8 月下旬, 具有点片发生、爆发快, 为害大的特点。

食螨瓢虫、捕食螨、草蛉、蜘蛛等天敌对棉叶螨的前期控制作用有限, 因此对棉叶螨主要是用化学防治: (1)坚持冬翻冬灌, 冬春季节消灭田边杂草, 恶化害虫越冬环境条件, 降低害虫越冬虫口基数, 减少危害。

(2) 坚持点片发生即点片防治的原则, 用农药喷洒棉叶背面及用农药涂茎、点顶心等方法小面积挑治,减少大面积施药杀伤天敌的机率。

(3) 不同类型农药交替使用, 不准随意加大施药浓度, 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所用农药主要是杀螨利果、三氯杀螨醇、克螨特、氧乐果、久效磷等杀螨剂, 菊酯类农药易刺激棉叶螨增加产卵量, 要慎用。

一般棉田经4~ 5 次点片挑治即可控制棉叶螨的为害, 要避免大量施药造成恶性循环。

2. 3对棉伏蚜的防治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侧重于生物防治: (1) 冬翻冬灌, 消灭杂草, 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2) 利用蚜虫的趋黄习性采用黄板诱蚜。

(3) 适时适当放宽蚜虫的防治指标, 瓢蚜比大于1∶200 时不用药, 以蚜虫养益虫, 维护天敌的良好生态环境, 降低防治成本。

(4) 调整施肥比例, 增施磷钾肥, 抑制害虫取食性, 减少危害。

(5) 当棉田有蚜株率达40%、卷叶株率达10% , 叶片出现较多的油斑时进行化学防治, 采用蚜虱尽、吡虫啉、氧乐果、洗尿合剂等高效低毒农药。

2. 4近年棉铃虫的为害增大, 棉花主要受二、三代棉铃虫的为害, 棉铃虫发生时有世代重叠现象, 对此制定的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 (1) 冬翻冬灌, 轮作倒茬, 消埂灭蛹, 减少越冬虫基数。

(2) 利用一代棉铃虫主要在玉米等作物上寄生产卵的特性, 在棉田边种植玉米诱集带,集中捕捉和施药。

(3) 用杨枝把、高压汞灯、黑光灯、马灯、性诱剂在害虫发生期进行田间诱蛾, 这项工作分两次在6 月中旬到8 月中旬进行, 所有棉田大面积同时展开, 时间长达40 天。

(4) 加强田管力度, 在棉花打顶、整枝时将嫩枝带出棉田处理,控制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

(5) 人工捕捉幼虫, 设立奖罚制度, 发动群众打歼灭战。

(6) 生物防治主要用天敌防治和运用核多角体病毒制剂喷施防治, 同时研究赤眼卵蜂的人工养殖及放养技术, 加大生防力度。

(7) 棉铃虫较少采用化学防治, 棉铃虫无抗药性, 因此严禁擅自增加施药次数和增大施药浓度, 后期天敌增多时更要注意。

化防指标是当棉田二代棉铃虫的落卵量达百株40 粒, 初孵幼虫10 头时进行化学防治, 所用农药主要是辛硫磷、敌百虫、氧乐果、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

二、根据各种病虫害在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生轻重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主要病虫害防治为重点, 兼治其他。

现将其规范化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播种前1.1 合理布局推广麦棉、稻棉间作及麦棉插花种植, 这对于保护利用天敌非常有利。

据调查, 麦棉、稻棉间作田棉苗蚜均未达到防治指标。

1.2 选用品种选用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 如冀棉25 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选育) 、新陆中32、中棉所49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 、国抗新陆中31 号(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 等。

2.播种期重点搞种子处理, 在充分选种、晒种的基础上进行药剂拌种。

主要选用多菌灵、敌唑酮等杀菌剂为棉花拌种, 据调查拌种后的棉苗发病率降低90 %。

苗期蚜虫的防治改用其他措施。

3.苗期3.1 早中耕, 除草地势低洼、湿度大的棉田早中耕起到松土增温作用, 能有效地减轻苗病危害, 还可以破坏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的产卵场所, 直接杀伤卵和低龄幼虫。

3.2 及时间苗定苗 5 月5~15 日是棉花苗蚜始发期, 多为核心型集中为害, 及时间苗定苗将蚜量多的幼苗去掉并带出田外处理, 可减少70 %以上的蚜量, 达防治指标日期推迟5~7天。

3.3 滴心防治苗蚜用40 %氧化乐果100 倍, 或40 %久效磷200 倍。

把工农16 型喷雾器喷头用双层纱布包住, 稍压气后使药液以滴状流出, 棉苗三叶前滴1~2 滴, 四叶后滴3~4滴, 防治效果在91 %以上, 持效期7~10 天, 天敌存活量75 %左右。

一般连片纯作棉田使用两次即可, 靠近麦田或发生较轻的地块只需1 次, 此法同时可兼治棉蓟马、盲蝽象等同期害虫。

3.4 涂茎防治棉田玉米螟由于春玉米、春谷子面积小, 一代玉米螟转移到稻田和棉田为害, 稻收前后正是幼虫发生期,收稻后稻子上的玉米螟大都就近迁到棉苗上为害。

为此, 间作田和靠近麦田的棉花玉米螟发生偏重。

所以用久效磷5 倍液在麦收前5~7 天对这些棉田进行涂茎, 效果十分显著。

4.蕾铃期4.1 适时整枝打杈在一般年份, 6 月16 日~24 日是二代棉铃虫卵盛期(即一代成虫产卵盛期) , 这时整枝打杈可结合人工抹卵并把嫩杈带出田外处理, 可消灭60 %的卵。

7 月下旬是三代棉铃虫卵盛期(即二代成虫产卵盛期) , 通过去顶心、打边心、抹侧芽, 可消灭40 %的卵及初孵幼虫。

4.2 一次性防治二代棉铃虫二代棉铃虫卵期(指一代成虫产卵期) 短, 但卵量大、峰期明显, 所以采用一次性防治效果很好。

在卵峰日后2~3 天用久效磷与溴氰菊酯(或) 功夫菊酯混配后防治效果很好。

施药方法有3 种形式: 一是用200倍久效磷加400 倍溴氰菊酯滴心, 每株滴6~8 滴, 防效68 %~82 % , 保顶效果92 %以上, 天敌保存率85 %; 二是用久效磷450ml/hm2加溴氰菊225ml/hm2 , 兑水150~225kg/hm2用双喷片聚雾喷顶, 或兑水60~90kg/hm2用双桶高压吹雾器聚雾喷顶, 防治效果95 % , 保顶率90 % , 天敌保存率70 %; 三是用久效磷450ml/hm2加溴氰菊酯225ml/hm2 , 兑水300~375kg ,采用小孔径(0.6~0.7mm) 喷雾, 效果90 %以上, 但天敌死亡率高达95 %。

4.3 混配药剂防治一种是在防治前现混, 用久效磷225ml/hm2加辛硫磷150ml/hm2 、洗衣粉750g/hm2 , 采用中容量300kg/hm2药液针对性喷雾, 防效92.5 % , 持效期9 天; 另一种是用成品混配药剂, 久威磷、速久磷等效果均在90 %以上。

两种方法都能兼治棉叶螨和三代棉铃虫等。

4.4 防治四代棉铃虫四代棉铃虫主要发生在晚发棉田, 据调查, 凡百株有二龄以上幼虫5 头以上的棉田用溴氰菊酯450~600g/hm2进行防治, 效果可在85 %以上。

三、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1.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常规抗虫棉具有抗病虫谱宽、遗传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等优点, 但在虫害严重暴发年份其抗虫性远远不足。

抗病、虫性鉴定是品种资源评价与利用的重要内容与前提, 除了继续将主要病、虫(棉蚜、棉铃虫、红铃虫、枯萎病、黄萎病) 作为抗性鉴定的重点外, 盲蝽象、棉花叶螨、玉米螟、铃病等也可在有条件时适当开展工作,并注意多抗性珍贵材料的筛选[4~ 6]。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是综合防治最经济、简便的基本措施。

目前, 大面积种植的兼抗(耐) 品种的更新换代已迫在眉捷。

除了高产、优质、抗枯萎病、综合性状好外, 新的育种目标还应将抗黄萎病和抗虫性作为主攻方向, 争取有所突破,使具有抗(耐) 虫性的多抗品种从中间材料走向大面积试种。

实践证明, 病、虫圃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复合杂交、杂交与其他方法结合, 以及植保与育种部门共存互补, 是我国棉花抗病、虫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

2.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在调整农田生态环境时, 一方面要考虑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协调性, 尽量减轻病虫害对农田的压力; 另一方面要服从于整个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要求[7]。

所以, 要研究选择最佳经济、生态效益的棉田间作套种形式, 稳定棉花种植面积, 真正变资源优势为产量优势和质量优势。

3.科学用药与保护利用天敌科学用药的原则是按棉花的生育期及害虫的发生主次而采用不同的措施。

棉花生长前期(即7 月10 日前) 以保护利用天敌控害为主[8 ]。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科学用药, 保益灭害, 增益控害; 通过诱集、人工助迁天敌, 应用选择性农药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资源; 不能因为防治一种害虫而大量杀伤天敌, 引起其它害虫的猖獗发生, 以达到持续控制各类病虫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畜安全的目的[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