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讲评【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
【分析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来自民间俗话。
意思是大雁飞去留下鸣声,来类比说明人生在世要留下名声。
这句话总写,领起下面内容。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辩证思考。
综合分析后讨论的问题是人怎样对待追求追求好的名声。
其中,前一小句承接“人过留名”,“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赞同“人过要留名”,认为追求好的名声符合事理,写作中要说明追求好的名声的正确性、正当性以及必要性。
当然这里追求好的名声动机纯正,途径正当,举止合度,效果良好,作用积极。
后一小句“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是对“人过留名”持保留的态度。
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成为一种负担,让自己承受不必要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好的名声已经是“不可承受之重”。
最好指出这种追求好的名声是刻意的,过度的,态度是欠端正的,方法和途径是不正确的。
写作要注意突出这种追求“好的名声”带来的负面影响。
写作的关键词或者说核心概念有“追求”“好的名声”。
“追求”的含义是尽力寻找、探索,是人的主动行为。
但是追求的动机、方法、途径大相径庭,深入分析可以写出深度。
“好的名声”中,名声是指“流传于世的评价”或“名誉声望”,“好的”是修饰限制语。
整体是指被众人和团队甚至是社会广为认同赞扬的思想、言语、行为带来的正面性的评价,有美誉度。
不是仅仅受到少数几个人甚至是特定对象的肯定和称赞。
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好的名声可以“鹊起”,未必是“经过事件、考验或经过一定的时间沉淀后形成的一种明确的评价。
”当然“好的名声”可以长存,也可以迅速被人遗忘。
【立意解析】材料是对立型命题,在把握两句话共同点的前提下,最好选其一立意,做到立意鲜明,但行文中注意体现概念的准确,思维的辩证,不走极端。
当然也可以两者兼顾辩证统一立意,但要防止平均用力,立论模棱两可,观点含糊不明。
(1)基于“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立意。
写作中要说明追求好的名声的正确性、正当性以及必要性。
如(1)追求好的名声体现生命的价值,追求卓越,从平庸中突围,人不能悄无声息的来,悄无声息的去。
(2)追求好的名声促进自身道德素养和人格的提升,促进自己努力学习提升能力,激发自己努力服务社会造福他人。
(3)追求好的名声,让自己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收获心灵的幸福和充实。
(就这三层意思讲道理,也可)当然这里追求好的名声动机纯正,途径正当,举止合度,效果良好,作用积极。
(2)基于后一小句“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立意。
应该着眼于不必刻意或一味追求好的名声立意。
如好的名声附着于好的言行思想品德等,名华行实,实至名归,不求名来名自扬。
一味追求好的名声,博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就会一味迎合他人的尺度和标准,被社会和他人裹挟,丧失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迷失自我。
如过度追求好的名声,有时甚至会不择手段,虚伪作假和矫揉造作,甚至出现好的名声的异化,如《儒林外史》中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劝女儿殉节博取烈女之名,断送了女儿鲜活的生命。
刻意求名,沽名钓誉,也是一种执念和贪婪,令人生厌等等。
最好指出或体现这种追求好的名声是刻意的,过度的,态度和动机是欠端正的,方法和途径是欠妥或不正确的。
(3)无论选择何种立意,都不能偏离材料第一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因为该句领起下面内容。
所以考生如果由“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立意,直接得出“我们不应该追求好名声”的结论,则视为偏题。
(4)基于两句的辩证立意。
提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但要适可而止,不可刻意、痴迷。
指出人应该追求好的名声,但不可走极端,使它成为一种负担。
【立意误区】本次作文审题容易出现问题是:1、论点绝对化,缺乏辩证思维,且观点趋同,绝大多数同学写“不要追求(好的)名声,淡泊名利”。
不能指出追求好的名声要动机纯正,途径正当,举止合度,效果良好,作用积极。
反对追求名声应该是刻意的,过度的,态度和动机是欠端正的,方法和途径是欠妥或不正确的追求名声。
2、抛弃材料核心词,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讲“名利”,材料中没有涉及“利”,表现了很强的随意性。
对“好的”关注不够,能分析思辨的同学绝少。
也有一些同学转移了关键词,如写“名誉”“荣誉”等。
3、立意肤浅,图解概念。
主要为记叙文。
本材料很难写同学自己生活,结果逼着大家去编故事。
如何编出真实可信、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看各自基本功高下。
许多记叙文构思简单,如写某绣坊、酒坊、杂货店、画廊、包子店……藏在偏僻无人处,主人“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打广告,恬淡度日,等等,表达不刻意追求名声的主题,其实还在印证材料。
【高考作文】①2014年江苏卷: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②2014辽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
男孩说,要是没有电。
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东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佳作赏读】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立名者,行之极也。
”重视名声,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得到怎样的评价,不仅体现着行为的意义,也有助于激发“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的高远理想。
自古以来想要“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人不计其数。
好名声,实际上就是指大众对一个人言谈举止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拥有好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认同和赞美,故而追求好名声,想留下美名就理所当然了。
好的名声对于个人意义非凡,追求美名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人内心向善向美的驱动力。
它无形之中,让人产生一种自我约束,让人自觉地去遵循法律与道德要求。
这种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让人能够与悬崖边勒马,于雷池前止步;让人能够在触碰法律道德的底线时及时缩手,它恰似一把利达摩斯之剑,时时刻刻警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追求好名声的商人不会去黑顾客的钱,追求好名声的文人不会写昧良心的文字,追求好名声的官员,不会贪赃枉法……这些莫不是追求好的名声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追求美名这个行为会在动作的发出者身上形成良性循环,比如追求好的名声的商人,生产良心商品物美价廉,服务态度也很好,顾客满意,给好评,于是商人更加勤勤勉勉凭借好的名声还能做大做强,。
与此相反的是,若一个人不顾及名声,明火执仗,为所欲为,因而被大众批评指责,他因此更加无所顾忌,放纵他的欲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害人害己此外追求好的名声,不仅能让人于自身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同时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召力,感染着社会及他人去追求好的名声,如平静的水面上投下的石子,泛起无数的涟漪,故而形成追求美名的良好风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近悉浙江有一九十老妪坚持还债,她说“还不清这些债,就毁了我一辈子的好名声”。
其实他只要宣告破产,便可免去无数的麻烦,但她不曾。
为了维护他人的利益,为了追求好的名声,她选择踏上这条沉重的还债之路。
这无不彰显崇高的浙商精神,也让我想起社会上的老赖们,一老妪尚能顾及名声,那些手脚健壮的老赖,为什么不去追求一个好的名声,让自己做到留下好的名声而不是被拉入黑名单苟且生活。
文天祥曾言,留取丹心照汗青。
现在我们是不能在史册上留名,但于世间留下美名也是难能可贵的。
最美不过留美名。
追名无罪凡事皆有利有弊,许多人都觉得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而将所谓的“不慕名利”当成借口使自己得到自由,殊不知“不慕名利”本身就是一种好名声。
一个人身处社会,必定会与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一个人的名声就相当于他对外的一张名片,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好的名声理所应当,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础一步,何罪之有呢?追求好的名声,究其本质,是一种向善的体现。
当一个人开始珍惜自己的名声,开始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这就是向善的开始。
试想一下,一个人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声时,他会做出那些有违社会伦常的事情来吗?我以为,他肯定不愿意做出让人对他嗤之以鼻的事情,更不会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反之,当一个人无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将好名声踩在脚下,奉行“名声如狗屎,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人生教条时,极有可能是其作恶的开端。
“追求好的名声”既是尺子,又是警钟,它无形之中在衡量着人、束缚着人、警醒着人。
在某些人的眼里,会觉得很不自由,因为,对好名声的追求与向往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三思而后行,时刻警告着你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古人讲要“慎独”,就是告诫人们,要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一人独处时,也要细想何事该为,何事不该为。
古代奸臣秦桧、蔡京之流,我想,他们一开始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名声,但是正由于他们对自己缺少了束缚,放纵了自己,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落得身败名裂,背上了千古骂名。
如果他们抓紧了束缚自己的绳索,一日三省吾身,经常拿着“追求好名声”的尺子衡量衡量自己,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做到“留得清白在人间”,又怎么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呢?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已有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又为何还要自我束缚,这不是自找麻烦,自寻烦恼吗?这其实是“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的关系问题。
我们需要“外在约束”,比如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更需要内在的“自我约束”。
因为,外在的约束只有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才能最终发挥作用,而且,内在的约束,比如,内在对好名声的追求,是一种自发主动的行为,具有更大的约束力与推动力。
上古尧舜,再到孔子乃至后来明孝宗等人,皆以良好名声流传后世。
我认为,他们都有着追求“好名声”的强烈愿望,他们都想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都能够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人、教育人,长久以后便成了其本身的一种性格品质。
可以说,追求好的名声是一个开端,而后便会使向善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最终形成一种品格。
当然,追求好的名声,有时也会为名声所累。
为何而累?因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不利于他人,会不会为他人所不齿,要考虑如何做才能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博得一个美名。
但是,当利他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这种累反而会成为一种享受。
如此之累,必当甘之如饴。
倘若人人都不愿为美名所苦所累,而选择一种自私自利、肆意妄为的生活,这个时代哪里还会有文明可言?我想,一个文明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美名的时代。
追名何罪?追名无罪。
隐于东篱莫言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常常发愁,为的是无法再寻安静之地写作,这便是好的名声给他带来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