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Sep.2012第29卷第9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9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董娜(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南京211169)摘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当前大学生身上所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信仰迷失和道德失范等现象,反映出人文精神教育的迫切性,高校必须坚持从理念到行动、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堂到课外齐抓共管,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途径选择收稿日期:2012-07-2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9-0049-04作者简介:董娜(1974-),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前北大副校长何芳川教授在“21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曾经指出,“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时代将是一个残缺的时代,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世纪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纪,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个残缺的国家和民族。
”[1]大学生关乎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关乎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软实力,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历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虽然中国古代早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但从现代化的视角关注人文精神、把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中国始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
1993年,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第6期上发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拉开了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序幕。
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人文精神研究进入全面深入、系统认识阶段,特别是《文史哲》杂志在创刊50周年之际,召开了一次“人文精神与现代化”讨论,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人文精神的重构等问题作了激烈的争辩。
有学者通过汇总整理,把学界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归纳为以下五方面的含义:(1)科学层面上体现为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2)道德层面上体现为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3)价值原则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4)人本主义层面上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期盼与高扬;(5)终极关怀层面上体现为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
整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珍视人类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
[2]说到底,“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关怀。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文化思想的体现。
它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他关注人性的提升,给与人类命运以终极关怀,为人类心灵归属寻觅精神家园。
”[3]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经非常透彻地论述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文科学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对社会的责任。
”[4]可见人文精神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
(一)人文精神教育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追求人文精神决定了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促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是高等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
美国新人文主义的领袖欧文·白壁德在《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强调,大学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量化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94·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而这一切都关键在于人文”。
[5]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也一再强调,人文教育应该是现代大学要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他指出:“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6]其实,我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
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倡导通过修行发扬人性之善,改良社会风气。
虽然这里的“大学”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但它强调的同样是做学问的终极追求,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但当下,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
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大学便培养什么人才,一种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形成,人文精神教育某种程度被忽视。
面对这种现象,社会开始呼唤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正如学者所言,“教育上讲人文精神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让人的品行得以发展,而不仅仅把学生培养为社会、市场需要的人”。
[7](二)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即学会认知,通过学会学习,从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生活,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8]与这份报告对教育的认识相比,我们当下的教育基本上只是一种认知教育,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单面人式的教育。
生活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体,与此相适应,教育也应该是一个整体。
高校对学生应该是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而当众多高校把学生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和毕业证学位证书挂钩的同时,对学生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素养却缺少有说服力的考评体系。
爱因斯坦指出:“我也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
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
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
”[9]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必须有追求正义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足以证明,当科学技术为非正义、非人道的力量所控制时,会危害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固本之策当前高校频发各种惨剧,清华大学的高才生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虐待小猫、马加爵把屠刀举向了朝夕相处的舍友、网名“走饭”的大学女生微博留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然后自杀,种种类似报道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今天的高校再也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我们也无法在社会和学校之间拉起一面幕墙,向学生隔绝社会消极丑陋的那一面,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学生,本身就会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社会的种种矛盾必然反映到大学校园里,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心理失衡。
大学教育如果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就难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钱理群在《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中指出: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心灵的反面。
[10]当我们的教育没有办法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会带来各种校园悲剧的发生。
三、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一)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段话被参会嘉宾写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11]。
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其中一重危机就是,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12]。
“利己主义者”也好,“功利化的学生”也好,其实正是大学教育本身的功利化影响并加重了大学生的功利化,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后,科技教育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文教育的空间被挤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在今日仍有广阔的市场。
高中文理分科时成绩较好的同学更愿意选择理科,反映出许多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幼就产生了重数理化、轻文史哲的偏科心理。
另外,还有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片面的“经济人”而忽视·05·全面发展的“文化人”,造成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找一个好工作”、“求一份高收入”、“有一个好家庭”等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方面,而忽视了理想、奉献、社会责任等内容。
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现在最需要的是,坐下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教书,做学问。
七十多年前,由于国难深重,时人感慨“诺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今老话重提,也有了时代的特色,过去是由于政治的混乱,现在则更多是因为商业的冲击。
(二)信仰危机与价值观迷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和迷惘。
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金钱”、“权势”而不是社会责任和贡献,作为人生价值评价以及就业选择的首要标准。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谋取好职业而增加竞争力”是学生选择积极入党的首要原因,而“信仰共产主义”只列第三位,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社会主导价值和理想信仰的基础相当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