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可塑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尽管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认为从脑科学到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勿庸置疑,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大脑的这种可塑性现象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重视早期教育。
人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而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占总数的8%左右。
因而,从理论上讲,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确实也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大脑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要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然而,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并不一样。
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相反,如果在敏感期大脑不能得到足够的开发,其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甚至会造成一些难以估量的后果。
同时,有关大脑可塑性的行为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效果不仅仅局限于早期。
此外,有关脑损伤患者和盲人的研究也表明,如果在个体发展的早期进行教育和干预的话,那么,大脑皮层会体现出比较强的重组或补偿效应。
同时,由于早期造成的脑损伤或其他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可能恶化或引发其他脑区的病变,因而要重视早期教育。
当然,重视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其他时段的教育不重要,由于在生命全程大脑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重视早期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时段的教育。
其次,要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
认知神经科学以及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表明,大脑正是因为受经验的影响才产生可塑性的变化,因而经验在大脑可塑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经验本身而言,其对大脑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则是消极的,因而要大量提供和创设有利于大脑潜能开发的适宜环境,同时要尽量避免诸如经验剥夺以及忽视等对个体发展不利的经验对大脑的消极影响。
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
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不同的大脑皮层之间还存在跨模块的可塑性,因而提供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而且可以诱发神经网络(跨通道)层面的大脑可塑性,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开发大脑的目的。
另外,要全面了解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因素,寻求大脑可塑性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多种因素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年龄是影响大脑可塑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塑性是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就大脑各脑区的发展而言,它们并不是同步的,因而不同脑区在不同的时间其功能活性以及可塑性本身也不一样。
就训练或强化而言,训练或强化与所期望的行为的关联程度,训练或强化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等都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
脑损伤患者或其他一些患者其发病的时间、病灶的大小、受损部位及其成熟情况、受损部位周围的脑区以及对侧脑区的完整性等都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
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或干预措施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这些因素,才能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脑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在对脑进行多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概括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提
高教育质量。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高素质人才的相对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人类对自身脑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脑与行为关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掌握脑的活动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地保护脑、使用脑、开发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现阶段我国教育科学实践与脑科学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早期教育、终身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都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因此,了解大脑可塑性的影响因素,系统总结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并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