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重点、难点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中 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 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 践 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 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 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 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19.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20.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 不存在的。 21.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 的。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 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 动。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 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 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 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 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认识论 一、考点知识 14、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性 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 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 性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
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 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三、易错易混知识 14.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5.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16.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 17.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 相对性。 18.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终 极真理。
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 使用 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 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 定过 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 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 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17、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 们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 的 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 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 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 变化 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 代 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 展的。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 16、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 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 符合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 正确反映。
2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 观实在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 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 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5、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 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 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 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