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振动环境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振动环境质量标准》编制组二〇一四年三月项目名称:振动环境质量标准项目统一编号:370承担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组主要成员:张斌、户文成、张丽娟、宋瑞祥、张翔、辜小安、肖南、王毅民、魏显威、刘砚华、熊文波、卢伟健、李孝宽标准所技术管理人:张国宁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赵国华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3)2.1新环境振动问题和振动源的出现 (3)2.2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4)2.3滞后于国际标准的发展 (4)2.4测量方法的一些表述滞后于仪器技术的发展 (4)2.5环境振动限值针对的评价量不明确 (4)3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3.1适用范围 (4)3.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3术语、定义 (5)3.4环境振动W k计权因子 (5)3.5振动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要求 (5)3.6环境振动限值 (6)3.7环境振动监测要求 (8)4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12)4.1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 (12)4.2与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同类标准的对比 (13)5标准的实施 (13)5.1城市的定义与功能区划分 (14)5.2乡村振动环境标准的执行 (14)6附加说明 (14)6.1计权曲线 (14)6.2国外相关振动标准简介 (17)7关于第一次标准征求意见的说明 (20)7.1第一次标准征求意见情况 (21)7.2主要意见及处理 (21)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1)本标准修订工作于2006年度列入了环境保护部的计划,下达计划的文件号为环办函(2006)371号,项目统一编号为370。
(2)本标准修订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参加单位有: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黄石环境监测站、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等。
1.2工作过程(1)2007年2月3日,《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及测量方法》标准编制组召开第一次准备工作会。
与会代表从多个方面,就标准修订工作修订中比较关键的几个问题如何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如下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a)标准修订是否与ISO新标准接轨问题ISO标准为推荐性标准,ISO2631为振动的基础性标准,是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技术水平和仪器研发水平等诸多因素制定的。
新的计权网络更加科学的反映了振动和人的关系,与旧的计权网络相比较更真实地反映了振动对人的影响。
随着ISO2361.1:1997、ISO 2361.2:2003的提出,ISO2361.1:1985被废除。
新版ISO标准在振动评价方法中考虑了振动对人体健康、舒适度、感觉和运动病等诸方面的影响,与旧版标准相比,更关注人的主观感受。
而ISO2361.1:1985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基于等感曲线以及当时采用的“疲劳-熟练度降低限”曲线提出的。
新版中涉及的3处重要修改:①三个方向(x/y/z)同时测量加速度和频谱分析;②计权曲线的变化;③频率范围的变化(由1~80Hz改为0.1~400Hz)。
通过讨论交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及测量方法》修订总体意向应与ISO标准接轨,优点包括:①现行国家标准具有国际化特点;②推动振动影响评价的现代化发展。
从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来看,与ISO等国际标准接轨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但同时需要考虑到现实国情,将新标准与现有标准规范、环境因素等相结合。
b)仪器的问题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配套仪器要求太高,在我国仪器技术水平条件下不便于推广。
旧的计权网络有些简单,在精确程度上和全面性上略显不足;好处在于简便易行。
我国目前振动仪器水平还不能精确到1Hz以下的水平,现有的仪器都是应用旧的计权网络。
如果采用新的计权网络,配套仪器会滞后相应的新计权网络,振动仪的监测标准也会相应的滞后。
强制性标准应考虑实用性。
与会人分别针对新旧计权网络的产生背景、优缺点、我国技术水平现状、仪器水平现状、配套标准进行了讨论,认为:①我国现有仪器无法满足ISO新标准的测量要求。
各监测、研究机构目前在用仪器大多为简单的振动计,无法完成三个方向(x/y/z)的同时测量及频谱测量。
而目前市场上符合要求的仪器产品十分有限;② ISO新标准所需的测量仪器缺乏计量标定标准,无法进行仪器验证标定。
③新ISO标准在推出后的一段时期内会吸纳各国的意见反馈,有修订和调整的可能。
大家一致认为:新的计权网络是发展趋势,现行的计权网络必将被新的计权网络所代替,但目前来讲新的计权网络的应用还不成熟,不完备,缺少配套的测量仪器。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我国的《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及测量方法》,可先确定新计权网络和旧计权网络的计权结果的差异性,经过一定量的测量比较分析找到偏离的程度;进而分析我国是否有必要采用新的计权网络。
如果差异不显著,建议保留旧的计权网络;如果差异显著,就要分析新的计权网络目前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存在的技术难点和人力物力的支出。
如果目前采用新的计权网络难度过大,建议仍然采用旧的计权网络。
(2)2007年10月22日,编制组召开了第二次准备工作会议。
会议主要分析了ISO提出的85版和97版新旧两条计权曲线的异同,指出了新标准中采用新计权曲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与会人员经讨论后对采用新的计权曲线达成共识。
在之后的时间里与会人员对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标准的适用范围”、“标准评价量”、“频率范围”、“测点位置”展开了讨论。
讨论的结果为:环境振动标准中主要考虑起铅直z方向,同时兼顾x和y水平方向;新标准中的频率范围由于测量仪器设备的原因仍沿用老标准中的1~80Hz;由于工厂企业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农村应该纳入到标准实用范畴;对于测点位置,仍然沿用老标准中的位置表述,但是由于现有城市建筑与原标准制定时期存在差异,测点距敏感建筑物距离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评价量仍然沿用振动级。
(3)在确定采用新计权曲线后,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发挥了仪器设备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发了可以进行不同频率计权的测量仪器,保证和方便了课题组开展工作。
(由于仪器开发需要一定的周期,导致本项目完成时间的推延。
)(4)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类典型的环境振动源进行了调查。
主要的调查地点包括有:北京、广州、沈阳、西安、佛山、重庆、黄石、芜湖、襄樊、铜陵等多个城市,对各种工业设备、爆破、道路、铁路、城市轨道、社会生活设备、工地施工等类型的振动源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搜集了大量数据。
其中,重点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这种新型振源,课题组在北京、广州等主要城市进行了重点的调研,合共100多个地面监测点。
调查对象包括了地铁、轻轨这两种主要的城市轨道形式,进行了包括列车出站、进站以及匀速行驶等不同情况下的振动测量,同时对振动水平距离衰减等内容进行了测试。
(5)2009年11月26日在环保部召开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开题论证会,会上论证委员会听取了标准主编单位所作的标准开题论证报告和标准初稿内容介绍,经质询、讨论,形成以下论证意见:a)《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及测量方法》是对城市区域环境振动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对城市区域环境振动的测量、评价和管理有重要意义。
标准编制单位所提供的报告,包括本标准编制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制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标准编制的原则,资料全面完整,符合开题报告。
b)报告对国际和我国的环境振动标准体系的现状以及本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现行国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意见。
c)本次标准修订的定位、适用范围符合我国国情,主要内容及编制标准的技术路线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6)2010年,《振动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第一次征求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各单位反馈意见,通过多次内部讨论,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并上报至环境保护部。
(6)2010年4月-2013年4月,因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各种减振措施减振效果提高,因此,课题组对北京、上海等地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振动进行了测试,为标准的修订工作增加了数据支持。
(7)2013年7月5日,编制组召开标准编制专题研讨会会议对标准(送审稿)中环境振动定义、限值、环境振动分区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经过讨论,形成以下结论:a)本标准中的环境振动是指对周围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振动。
b)环境振动的限值。
当振动级采取新的计权曲线修正后,环境振动测量值比采用旧的计权曲线高3dB左右。
经过编制组人员的讨论,现行标准中的限值已满足我国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且与日本等国的标准对比,相对更加严格。
为了维持现有振动环境不变,且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相衔接,新《标准》中对于环境振动的昼夜间限值增加3dB。
c)因噪声与振动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环境振动分区若完全按照声功能区划分标准执行,则存在一些问题,为避免在执行过程中的噪声与振动的矛盾,需在标准中规定振动分区时需考虑的特殊区域。
(8)2013年8月15,编制组组织召开《振动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专家讨论会。
会议邀请了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相关领导及中科院声学所、中国环科院标准所、中国铁科院、中国建研院等专家,对新一轮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各领导、专家就环境振动限值及其分类方法、振动监测要求、测量量、测量方法、标准实际操作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9)2013年8月-2013年12月,课题组根据《振动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专家讨论会提出的相关问题及建议,对国内外相关标准及相关数据进行了调研及测试。
并对《振动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
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1988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88)以及《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 10071-88)(以下统一简称“原《标准》”),较好地反应和顺应了当时我国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振动的基本要求和诉求,为相关部门的管理提供了依据,为控制城市环境振动污染提供了支持,促进了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技术的开发,为环保工作做出了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原《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同时,标准中的一些规定也严重滞后于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步伐。
2.1新环境振动问题和振动源的出现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交通网络基础建设,新修了大量的道路、轨道和铁路交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出行,但也带来了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变化的忧虑,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振动源,如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高速铁路等,不但其振动特性有所变化,而且也带来了原《标准》的适用和执行的问题,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周边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的界定,相关的振动测量方法和适用的环境限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