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力衰竭与血流动力学

心力衰竭与血流动力学


心力衰竭类型
EF降低心衰(EFrHF) EF保留心衰(EFpHF) 急性失代偿心衰(ADHF)
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意味着心脏:
前后负荷正常; 解剖结构正常; 供血系统(冠脉)正常; 电生理活动正常; 机械活动正常;
正常的心功能决定于下列因素:
1. 2. 3. 4. 5. 6. 7. 8. 正常的前后负荷 正常的心肌舒缩功能 正常的冠状动脉循环 正常的瓣膜启闭功能 正常的心包结构 正常的心率、节律 心房心室顺序收缩 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心力衰竭基本病因
直接心肌受损; 心室负荷过重; 心室充盈受限
直接心肌受损
缺血性心肌受损(冠心病); 特发性心肌受损(心肌病) 炎症性心肌受损(心肌炎); 化学性心肌受损(酒精、抗癌药); 代谢性心肌受损(糖尿病、甲亢、VitB1缺乏);
心室负荷过重
容量(前)负荷过重:
ACEI:禁忌症
双侧肾动脉狭窄; 妊娠患者; 曾发生过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肌酐>3mg/dl (265µmol/L); 血钾>5.5mmol/L; 收缩压<90mmHg(美国指南<80mmHg); 心源性休克
受体阻滞剂:适应征
所有左室EF值下降且病情稳定的病人均需 使用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 耐受;
阶段C:(有危险因素、有结构异常、有心衰)
临床上大量的心力衰竭病人均属于此期。器 质性心血管疾病+心脏结构功能异常+既往或 目前有心力衰竭症状。 干预措施:A、B两期所有措施;无禁忌症全 部使用ACEI、 受体阻滞剂;存在液体潴留 使用利尿剂;特定患者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 剂、洋地黄类强心剂、起搏治疗等。
结构异常、无心衰);
阶段C:临床心衰阶段
结构异常、有心衰临床表现);
(有危险因素因素,无结构异常、无心衰)
发生了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 素,但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未出现心力衰 竭症状。(如已存在高血压、冠状动脉斑块、 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干预措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 冠脉血运重建、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控制 甲亢及过速性心律失常、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等。
阶段D:难治性终末期心衰
心力衰竭进入到难治性终末期阶段。尽管采 用了优化的药物治疗,仍表现为休息或轻微 运动即有症状,不能完成多数日常活动,经 常有心脏恶液质表现(消瘦、贫血、低钠), 需多次和延长住院接受强化治疗。 干预措施: A、B、C期所有措施;频繁静脉 使用利尿剂;持续静脉点滴正性肌力药;考 虑心脏移植及其他手术措施;临终关怀。
心力衰竭临床问题,兼谈血流 动力学变化与药物选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张菲斐
为什么要重视血流动力学?
心力衰竭的实质就是血流动力学紊乱; 不同类型心衰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 心衰急性和慢性阶段血流动力学特点也不 相同; 血流动力学的简单含义就是前、后负荷, 或心脏充盈压及外周阻力、心排量; 把握心衰血流动力学特点是正确选择药物 及其他措施的关键。
心力衰竭的阶段或分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最后阶段(心 血管疾病的最后堡垒) 各种心血管疾病都可看做是心力衰竭的不 同阶段 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甚至控制各种危险 因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避免进展到心力 衰竭
心衰的分期系统
阶段A:前心衰阶段(有危险因素,无结构
异常、无心衰);
阶段B :前临床心衰阶段(有危险因素、有
激素使用个人经验及荟萃资料:
轻型心肌炎病程在2周以内者,不使用 激素; 一般情况稳定但心电图表现为房室传 导阻滞,可试用冲击量激素3~5日,如 有效改口服维持; 一般情况虽稳定但持续存在低热、血 沉快及/或心肌酶升高者
病程虽在2周内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试用激素: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或不伴心源性晕厥者; 心脏进行性扩大、常规治疗心衰不缓解者; 心源性休克者; 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 合并心包积液者; 证实合并有结缔组织病者; 风湿性心脏炎者;
EFrHF为什么不能用非二氢吡啶CCB?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虽然与受体阻 滞剂一样有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 但机制不是通过阻断交感,没有抗重 构作用,反而有心衰恶化副作用—— 进一步导致心排量降低。
EFpHF为什么没有抗重构概念?
EFpHF关键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是低排而是 左室充盈压升高; 快速降低充盈压、缓解症状是治疗优先考 虑; 虽然有些EFpHF病人也使用受体阻滞剂、 ACEI/ARB,但目的并非抗重构,而是抗 缺血、降压、逆转心室肥厚; EFpHF没有长期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 证据。
阶段B
(有危险因素、有结构异常、无心衰)
发生了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心脏结构和功能 已经异常,但未出现过心力衰竭临床症状。 (如实验室检查发现心肌缺血/损伤、陈旧 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心腔扩大、瓣膜狭窄 或关闭不全、EF值减低或舒张功能不全) 干预措施:A 期所有措施,合适人群应用 ACEI/ARB、受体阻滞剂。
关于心衰的定义和诊断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任何原因使心 脏结构或功能受损而致心室充盈或排血异常。 心衰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 并不存在单一的心衰确诊方法。 虽然绝大多数心衰原因是左室心肌受损,但 心包、瓣膜、大血管异常同样会出现心衰的 临床表现; 不能把心力衰竭简单等同于心肌病或左室功 能障碍。
神经体液激活的后果
持续心肌损害及心电紊乱 血管阻力增加 肾功能异常 肌肉萎缩 骨髓造血异常 肺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
左室重构
心 室 重 构 是 一 个 持 续 存 在 的 过 程
Normal
Remodeling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心梗初期
心梗后期 (小时到天)
整体重构 (数天到数月)
NT-proBNP测值范围:
50岁以下>450pg/ml支持心衰; 50岁以上>900pg/ml支持心衰; 有肾功能不全>1200pg/ml支持心衰; 初次测定<300pg/ml可排除心衰; 心衰治疗后<200pg/ml提示预后良好。
EFrHF为什么要抗重构治疗
左室重构的根本原因是:心排量降低 神经体液激活:交感、RAS、精氨酸加压素 后果:外周阻力增高、液体潴留、心肌坏死、 心腔进一步扩大; 抗重构药物:受体阻滞剂、ACEI/ARB、醛 固酮受体拮抗剂; 抗重构治疗必须在增加心排量、减轻液体潴 留的基础上进行:正性肌力药、利尿剂。
利尿剂
与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醛固酮 受体拮抗剂不同,利尿剂在减少发病率和 死亡率方面迄今无询证证据;
但利尿剂能有效缓解呼吸困难和水肿症状, 故无论EF如何,只要有钠水潴留的症状 和体征就须使用利尿剂。
ACEI/ARB:适应征
所有左室EF降低患者无论病因如何、有 无症状都应尽早使用ACEI/ARB,除非 有禁忌症; AMI后无论EF值如何都须使用 ACEI/ARB; EF值正常但有缺血/损伤证据(心电图、 ECT)的B阶段者,如有明确心肌炎或大量 饮酒史,也建议使用ACEI/ARB
用法:地塞米松5~10mg冲击3~5天,无效停用、有效口服, 疗程依具体情况而定。
诊断心衰常用辅助检查
心脏彩超最有价值; 胸部X线; 心电图; NT-Pro-BNP;
心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
心力衰竭很少有心电图完全正常者; 正常心电图对于排除心力衰竭(尤其 是EFrHF)的价值较高; 胸前导联出现Q波、LBBB、非特异性 QRS波增宽,都是EF值降低较好的预 测指标;
EFrHF抗重构具体措施
抗重构三大类药物:ACEI/ARB、β受体 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 所有EF降低 收缩性心衰一旦诊断成立,须尽快同时使 用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因单用 ACEI/ARB只提供中度抗重构作用,而β 受体阻滞剂长期使用实质上能提高EF值。 此外,β受体阻滞剂还具有抗缺血、防猝 死作用,可降低整体死亡率。
洋地黄:适应证
心脏扩大+低EF值+心衰症状+房颤: 洋地黄最佳适应症;为有效控制心室 率,应与受体阻滞剂合用; 心脏扩大+低EF值+心衰症状+窦性心 律患者,只要临床症状明显,也适用 洋地黄治疗。
正常心肌组织切片
局灶、间质性心肌炎
局灶、实质+间质
弥漫性、实质+间质
弥漫性心肌细 胞断裂、溶解, 间质广泛水肿, 大量炎性细胞 浸润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免疫损伤; 生化机制:氧自由基; 缺血机制:微血管内皮受损及血管内凝血;
心肌炎治疗无特异手段
强调休息和增加营养; 改善心肌代谢及抗氧化治疗:大剂量维生素 C的疗效最为肯定,不仅能清除氧自由基, 而且其酸度不影响心肌细胞代谢也无明显毒 副作用。曲美他嗪也建议使用; 抗病毒国外常用干扰素,国内黄芪有一定地 位; 糖皮质激素有争议。
心衰恶化及液体潴留:用阻滞剂前尽量
达到干体重,一旦出现液体潴留暂不停阻 滞剂,先增加利尿剂量; 低血压:如无脉压缩小、四肢冰冷、心率 增快、尿量减少等低灌注表现,就不停用 阻滞剂,可适当减量ACEI,或与ACEI在 不同时间段服用; 心动过缓:如心率<55次/分、有黑朦、 或II度以上AVB,应减量至能耐受剂量。
名称解释
EFrHF:表示左室扩大及收缩功能降低,绝大多数 合并舒张功能障碍,是抗重构对象; EFpHF:表示左室内径正常、舒张功能障碍,收缩 功能是否绝对正常存在争议,无抗重构证据; 扩张型心肌病:专指病因为特发性、家族性、心肌 炎、酒精性、药物性、代谢性; 缺血型心肌病:因冠脉病变所致的扩张型心肌病; 非缺血型心肌病:因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所致的扩 张型心肌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