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摘要:当前正值全省范围内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热潮,建设美好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三个强省”的具体行动。
而对改造新建中心村庄的更名、命名工作往往为大家所忽视,本文试从理清发展地名文化建设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之间的联系,来说明加强两种建设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中地名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和思考。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1.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2012年9月13日至14日,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会上总结今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深入分析形势,动员全省上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美好安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如何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化”同步发展的道路,是事关我省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
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是我省基本省情,要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建设美好乡村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同时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于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2.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生态宜居村庄美。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
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美好乡村的建设主要围绕“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特色鲜明”四个方面,强调了美好乡村建设“五整治、三提升、一保护”重点工作,即“整治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村庄道路、整治乱堆乱放、整治河道沟塘,提升设施配套、提升饮水安全、提升农房风貌,保护历史文化”。
不同类型的村庄也可根据功能需求,增加设施内容;也可根据自身条件,提高设施标准,但总体来说,美好乡村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实施村庄建设工程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城镇规划体系相衔接。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
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等有条件的村,以改建扩建为主,培育一批中心村;依托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塌陷区治理、行蓄洪区搬迁、库区移民、灾后重建、扶贫迁建、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避让等项目的实施,新建一批中心村。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第一,整治农村生活环境。
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多种垃圾处理模式,优化农村污水处理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改厕。
第二,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到2016年,力争全省农村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的村庄水环境。
第三,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到2016年,开展整治的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
●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服务业,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有以上五个方面共同推进,美好乡村的建设就能真正的让群众体会到实处,带动农民的建设热情,加快美好乡村的建设的进程。
●实施土地整治工作以单个或多个自然村为单元,对田水路林村矿实行综合治理,采取集中连片整治的方法,整村推进,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按照因地制宜、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要求,以提高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大力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
同时,也要切实维护好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土地出让金纯收益城乡统筹使用和分享机制。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结合村庄撤并,探索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设置模式。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各类留守人群的生活情况。
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与地名文化建设的联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果把中国陆地地名大家族形象地比作一条巨龙的话,那么,大都市地名是龙头,决定着中国地名发展的方向;一般城镇地名是龙身,龙身随着龙头游动;农村地名则是龙尾,龙尾不仅跟随龙头游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龙头的走向。
尤其是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当下,农村地名文化的建设也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1.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按照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农村30%以上的人口将向中心村聚集,每个中心村不少于500人。
中心村建设一般采取改造提升和拆迁新建两种模式。
改造提升模式即依托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条件较好村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每个自然村约150人左右,改造提升后的中心村将扩大近4倍,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村庄,再沿用原来自然村的村名,已不尽合适,而新建的中心村也必须进行重新命名。
2.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村名是农村对外的名片,是向世人展示的窗口。
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的时代,小农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生产方式正朝着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向小康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我们往往赋予地名更多的含义,很多乡镇企业及其产品以本村的村名冠名,一些成功的产品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个地方,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所以说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规范农村地名也就格外的关键了。
3.加强农村地名文化建设,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地名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往往在地名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地名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名,关心地名,积极参与地名文化活动。
发展繁荣地名文化,提高地名文化服务水平,是人民群众对地名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可以为日益频繁的社会交流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方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地名中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三、繁荣发展地名文化,服务美好乡村建设1.做好两种规划的融合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地理面貌、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俗民风,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关键穴位。
地名文化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广漠农村,散发着现代气息和泥土芳香的地名,都会把人们的思绪串联起来,形成丝丝缕缕的乡土情结。
安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庄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的积淀,使得安徽的地名文化异常丰富,千年古镇、古村落及其他老地名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地名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符号,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大力号召建设美好乡村的当下,这种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地名收集、整理工作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各地在加强老地名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护我国独特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标准规范。
按照“统筹规划、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要求,分期分批开展各类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做好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地名、著名山川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完善管理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相衔接,使各类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3.加强新生地名文化建设农村地名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包罗万象,可称之为“人间百科”,这其中以安徽皖南地区为代表,这些地名如歙县、黟县等,在徽州文化的映衬,仍然闪耀着迷人的光环。
但同时也存在泥沙俱下、雅俗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其中许多地名不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而显得随意和土俗。
这类村名的存在也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所以,此类地名的雅化已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生地名,地名文化就是在这种新老地名继承与变革的交融中不断发展,历久弥新的。
近些年来,各地在地名命名工作中,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地理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科学命名,不断提高城乡地名的文化品位,引导地名文化健康发展。
编制实施地名规划,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地名命名更名制度,处理好地名保护与命名更名的关系,在继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推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
4.推动地名设标工作中国的城市大多都具备了美观大方、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标志,城市地名设标工作也较为顺利。
但与此同时,农村地名设标工作却不尽人意,仍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