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过热器Ⅰ
减温器
T3 T2
过热器Ⅱ
T1
蒸汽
γT2 PI2 KZ 减温水 调节阀 图10-9串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γT1 PI1
三、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1)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Ⅰ段过热器 一级减温器 T4 Ⅱ段过热器 二级减温器 T3 T2 Ⅲ段过热器 T1
γT4 PI4
γT3 PI3
γT2
PI2
γT1 PI1
(3)手/自动操作器正常 1)跟踪信号正确。 2)没有强制切手动信号。 3)设定值增/减按钮、指令增/减按钮均动 作正 确,增/减幅值合理。 4)各种数据、图形以及色彩等指示信号正确。 (4)控制回路正常 1)所有相关的信号接线正确。 2)控制回路组态正确,控制器静态试验动作方 向正确。 3)控制器参数合理。 4)控制逻辑检查正确,必要时做静态测试。
二级减温水
二、过热汽温控制系统方案
一级减温器出口汽温 主蒸汽流量 分隔屏过热器出口汽温 K A ∑ ( 1) △ K ∫ PID1 总风量 燃烧器摆角 f(x ) N f(t ) (1) (3) f(t ) (2)


(4)
(2)

△ K ∫ PID2
手动切换 T NO f(x ) 一级减温水调节阀 图10-16 一级减温控制系统简图 A
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第一节 过热汽温系统概述
一、过热汽温控制的任务
以600MW机组国产汽包锅炉为例,其过热汽温额定值为541℃ (主汽压力为17.3Mpa),在负荷为额定值的60-100%范围变化时,过 热汽温不超过额定值的-10-+5℃,长期偏差不允许超过±5℃。为了防 止过快的蒸汽温度变化速率造成某些高温工作部件产生较大热应力,还 对温度变化的速率进行限制,一般限制在3℃/min内。
一、检测元件性能检查 检测元件主要是热电偶、减温水流量、执行机构位置反 馈测量装置等。 温度测点位置是否合理和测温元件的安装质量,直接 影响着自动控制系统的投入和正常运行;正常运行中,汽 温的变化范围很小,为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应对温度变送 器进行零点迁移和量程压缩,应根据各测点温度的变化范 围确定各个变送器的量程。 减温水控制阀门是控制系统能否投入运行的关键,应 及时检修,并保证质量符合要求。在锅炉启动后应及早进 行试验。 减温水流量测量确保正确,通过DCS显示并结合阀门开 度,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关于锅炉的实际汽温特性,由于大型锅炉 受锅炉结构、燃料性质、燃烧方式及受热 面布置等影响,各锅炉的汽温特性有一定 差别。有些锅炉实际运行参数与设计参数 有较大偏差,如在同负荷下锅炉的实际汽 温曲线与滑参数曲线汽温差别较大,必然 导致减温水量过大;有的机组在中、低负 荷时,主汽温度已达到额定温度。
在降负荷过程中,随工质压力、温度的降 低,金属材料及工质的贮热会释放,使变 负荷工况下与稳定运行时,减温水量不同。 在30%额定负荷下,如果减温水量较大, 在将给水切换至旁路而造成水位不稳时, 或给水泵转速大幅度调节造成减温水量较 大变化时,都极易造成蒸汽温度波动或突 降。
∑4
再热喷水调节阀
摆动燃烧器
图10-24 摆动燃烧器的再热汽温控制原理
第五节 再热汽温控制系统实例
1.燃烧器摆角控制系统
A侧再热汽温 B侧再热汽温 蒸汽流量 ∑/n A △ K ∫ f(x )

手动切换
T A
A角
B角
C角
D角
图10-25 燃烧器摆角控制系统
减温器出口汽温
A侧再热汽温
A侧再热汽温2
PI4
KZ 一级减 温 水调节 阀
KZ 二级减 温 水调节 阀
图10-13 按温差控制的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过热汽温设定值问题
(一)机组滑参数停机/启动过程对汽温控制的要求 1.滑参数停机过程对汽温控制的要求
所谓滑参数停机,就是逐渐降低主蒸汽和再热 蒸汽参数进行减负荷,直至达到要求的参数后停机、 停炉。火电机组采用滑参数停机,主要是为了停机 后,使机组参数,如锅炉侧压力、温度,汽轮机侧 汽缸及转子温度等降至较低水平。
f2(x) KZ 喷水阀
KZ 再热挡板
过热挡板
图10-19 采用烟气挡板控制再热汽温控制方案
2. 采用烟气再循环调节手段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VG 再循环烟气量
0 0 主汽流量 0 主汽压力 主汽温度 t
t t
0
t
图10-20 烟气再循环装置
图10-21 烟气再循环对其他参数的影响
再热汽温 A 报警 开热风门 H/L △
控制系统切手动的一般原则是: (1)测量信号出现问题; (2)控制偏差大; (3)调节机构出现问题; (4)设备的一些特殊要求。 因此,一级减温控制系统切手动的条件是: (1) 导前汽温T5信号故障 (2) 汽温T4信号故障 (3) 蒸汽流量信号故障 (4) 温度设定值与实际值偏差大 (5) 调节阀控制指令与反馈偏差大 (6) 主燃料跳闸(MFT) (7) 汽机跳闸 (8) 锅炉负荷低于20% 当出现上述条件之一时,切换器T切向NO,强制手动控制。
(2)滑参数停机汽温设定曲线的参数未考 虑锅炉的汽温特性。该曲线是由汽轮机制 造厂提供的理想控制曲线,而汽温调节是 由锅炉侧实现的。在中、低负荷时,如果 曲线需要的温度与实际汽温相差较大,调 整汽温到需要温度需较大的减温水量,从 而造成汽温难于控制。因此,汽轮机制造 厂提供的滑参数停机曲线只能作为参考曲 线,应在此基础上,按锅炉的实际汽温特 性及汽温曲线,对理想控制曲线进行修正, 从而得到汽温设定值曲线,不能只是随负 荷而变化的一条简单直线。
θ
+
+
W
GW(s)
1.蒸汽流量(负荷)扰动下的汽温特性 (1) 静态特性
(2) 动态特性
以对流式过热器为例
D
ΔD 0 T TD t
GTD ( s )
0 τ
D
KD T (s) e D s D( s ) 1 TD S
t
2.烟气热量扰动下汽温特性
Qy
ΔQy
0
T
TQ
t
0 τ
Q
KQ T (s) s GTQ ( s) e Q Q( s) 1 TQ S
t
3.减温水量扰动下的过热汽温特性
Wj
0
ΔWj
t
GTW j ( s)
T (s) K e s W j ( s ) 1 Tc s
T
TC
GTW j ( s )
0
τ
D
T (s) K W j ( s ) (1 Ts )n
t
第二节 过热汽温控制方案
一、过热汽温调节手段
采用减温器作为过热汽温的调节手段时,要 求有足够的调节余量,一般在减温水门关死的 情况下,锅炉出力最大时,汽温要高于给定值 约30-40℃。
KZ
减温水Wj1 减温水Wj2
KZ
图10-12 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2)按温差控制的分段控制系统
Ⅰ段过热器
一级减温器 T4 Ⅱ段过热器 二级减温器 T3 T2 Ⅲ段过热器 T1
γT4 -
γT3 + PI3 -
γT2
γT1 + f1 (x ) - PI1
f2(x) ∑
蒸汽流量D
D




+ - PI2
二、过热汽温串级控制系统
W
j
0 ΔWj
t T1 G1(s)
Wj
G2(s)
T2
T
T
2
T
1
G(s) 图10-8 过热汽温控制对象方框图 t
0
图10-7 减温水对汽温T1和汽温T2的影响
G2 ( s)
T2 ( s) K2 W j ( s) (1 T2 s)n2
G1 ( s)
T1 ( s) K1 T2 (s) (1 T1s)n1
三、再热汽温度调节手段 以改变烟气流量作为主要调节手段 (1)改变烟气挡板位置,从而改变尾部烟道 通过再热器的烟气分流量; (2)改变再循环烟气流量; (3)改变燃烧器的倾斜角度; (4)采用多层布置圆型燃烧器等调节方法。 再热蒸汽温度的另一个调节手段是喷水 减温,但它是一种辅助调节手段。
四、再热汽温控制方案
总风量
蒸汽流量
∑/n A △
f(t )
(1)
(2) PID1 (3)I1 (1) ∑ △ ∑ ∑ f( x )
K

K
手动切换

NO T
PID2
A (1) NO (2)
强制关 T
A
0%
f(x)
减温水调节阀 图10-26 再热汽温喷水减温控制系统
第六节 汽温控制系统投运准备、 调试及运行问题
6-1 投运准备工作及基本要求

-K2
PID1
-K1
±△ PID2
烟温
送风量V
f1(x)


×
烟气 流量 VG KZ
KZ 挡板 图10-22 利用烟气再循环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喷水调节阀
3. 采用摆动燃烧器调节手段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减温器后再热汽温
主蒸汽流量
再热汽温
送风量
f(x ) A ∑1 A ∑2 PID1

PID2
∑3 PID3
二、要求 (1)主蒸汽各级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指示准确, 记录清晰。 (2)减温水控制阀门、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 制挡板有足够的控制裕量。 具体要求: 1)调节阀流量特性曲线的线性工作段应该大 于全行程的70%,回程误差不大于调节阀最大流 量的3%。 2)调节阀指令、位置反馈偏差不应过大,一 般应不大于3%。 3)调节阀死行程应小于全行程的5%。 4)调节阀全关时,漏流量应小于调节阀最大 流量的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