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套表)上市公司被处罚后股价表现的实证研究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布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沪市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性。
靳云汇和李学(2000)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分析买壳上市股票信息公布前后股价的反应来检验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
他们搜集了94例有确切信息公布时间的买壳上市股票,考察信息公布前后股价的反应,发现就买壳上市而言,我国股票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是过度的,市场不是半强式有效的。
赵勇和朱武祥(2000)选择1998年7~12月协议转让的31家和1998年4月30日前上市剔除不合条件的678家中随机抽取的39家A股公司组成70家样本容量,从公司并购的可预测性角度探讨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正如作者所言,预测模型的解释能力非常显著,投资者可以参考实证研究结果识别并购公司的特征,从中筛选可能并购的公司,从而投机获利,所以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假设并不能被人接受。
本文利用目前国内学者没有考察过的上市公司被处罚的实例,利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信息公布前后样本公司股票价格和股票交易量的反应,以求从另外的视角来考察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对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检验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运用除了弱式有效性检验中的纯市场信息以外的其它可获得的公开信息来预测未来收益率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对个别股票的收益时间序列分析、收益的典型分布分析和其它一些特性。
另一种是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它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以Ball和Brown(1968)运用此法对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有用性和Fama(1969)对股票分割的市场反应所做的研究开始。
Fama(1970)在《有效资本市场》一文中又对事件研究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所以在随后的半强式有效性研究中,事件研究法成为标准的方法。
事件研究法以影响股票市场某类股票价格的某一特殊事件为中心,通过研究事件的发生是否影响了时序性数据来检验市场对事件的反应,从而检验股票市场是否具有半强式有效性。
本文也利用较成熟的事件研究法来分析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处罚的信息公布后对其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考察的事件是上市公司被处罚信息的公布。
通过研究被处罚信息公布前后股票累积超常收益()和超常交易量来检验市场对信息的公布的反应,从而检验我国股票市场是否是半强式有效的。
1.超常收益的计算事件研究法通过考察在事件前后累积超常收益的变化来判断事件的影响,所以必须正确选择超常收益的计算模型。
计算每个样本股票在事件发生前后的超常收益的模型通常有三个,即均值调整模型(MeanAdjustedReturns)、市场调整模型(MarketAdjustedReturns)以及市场和风险调整收益模型(MarketandRiskReturns)。
陈汉文和陈向民(2001)在《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一文中对以上三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交易背景的差异,我国证券市场的日数据以及日数据对信息的反应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我国证券市场而言,均值调整模型在不同情况下对事件研究有很多优于市场和风险调整模型的特点,运用均值调整模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股票价格表现的目的,而市场和风险调整模型的检验效果最差。
所以我们使用均值调整模型来计算样本股票在事件发生前后的超常收益,并同时使用市场调整模型与之相比较。
均值调整模型的计算方法:=-,其中=,=。
市场调整模型的计算方法:=-,其中=。
这里为股票在第日的超常收益;为股票在第日的收益;为第只股票在第日的经过复权处理的收盘价;为股票在估计期内的日平均收益,为估计期的长度,一般取=250;=,,…,,为事件期的长度。
为第日沪市或深市股指数的收益;为沪市或深市股指数在第日的收盘指数。
,。
这里为第日的平均超常收益,为第日的累积超常收益。
本文的样本数为。
我们采用-检验来判别累积超常收益为0的假设是否成立。
检验统计量=,=,,…,。
这里是样本公司在第日的累积超常收益标准差。
2.超常交易量的计算和检验对上市公司受证监会处罚的研究只通过对股价的累积超常收益的分析是不够的,它不能全面反映市场对信息的反应。
国外的很多研究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交易量的变化来考察市场对信息的反应,因为交易量的变化也代表了市场对信息的接受与消化的一个有效指标,因此我们尝试从交易量的角度分析市场对上市公司受证监会处罚信息公布的反应。
国内利用超常交易量来研究市场对事件的反应有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和俞乔、程滢(2001)等。
定义正常交易量为市场未公布对股票交易量有影响的信息前该股票的平均交易量,超常交易量为事件期日交易量同正常交易量的差值,则其计算公式为:=,=,其中=。
这里为股票在第日的超常交易量;是平均超常交易量;为股票在第日的实际交易量;为股票的正常交易量;为估计期的长度,一般取为250。
=,…,,为事件期的长度。
3.事件窗口(eventwindow)的选择。
因为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事件的真正反应窗口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确认,所以我们选择足够长的事件期间,以包括任何有超常收益的事件天(eventday),因此确定事件窗口为[-6,20],即=27,其中[0,20]为事后检验期。
4.半强式有效性检验的原则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股票价格能迅速调整以反应公开信息的公布。
所以我们考察事后检验期样本公司股票的累积超常收益,来考察市场对信息的反应。
若在事后检验期,不存在超常收益,即累积超常收益不变,则表明信息公布前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是充分的,我国证券市场半强式有效性成立。
就本文研究的实例而言,若在事后检验期,存在负超常收益,即累积超常收益降低,且这种影响在信息公布当天之外一段时间持续下去,则表明信息公布前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是不充分的,半强式有效性不成立。
若在事后检验期,存在正超常收益,即累积超常收益增加,则表明信息公布前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是过度的,半强式有效性也不成立。
5.样本的选择本文选择的样本上市公司是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且在证监会网站和证监会办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公开刊登出来的。
这里样本公司被证监会公开处罚,既包括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也包括被证监会公开谴责和公开批评的,即本文将处罚、谴责和批评统一称为处罚。
由于越前面的年份,我国股票市场越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性,所以本文选择1998-2001年的样本,这样可以避免以前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性的年份对以后年份的影响。
这样本文一共选取了45个样本。
事件日是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日期,这个日期为信息最早公布的日期。
样本的交易数据来自分析家系统所提供的交易数据。
二.实证结果和讨论1.关于超常收益的实证结果(1)根据均值调整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的计算公式,计算累积超常收益的结果见表1、表2。
(2)根据表1、表2的计算结果,做出样本公司累积超常收益图,见图1、图2。
2.关于超常交易量的实证结果根据超常交易量的计算公式,求出事件期样本公司的平均超常交易量,并做出的超常交易量图,分别见表5和图3。
3.结果分析(1)从图1、图2可以看出,在信息公布之前,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累积超常收益都基本为0,且波动很小,说明市场在信息公布前并没有提前对样本公司的相关信息做出反应,即信息公布前投资者没有获知样本公司将被处罚的相关信息,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获取关于上市公司的公共信息较难,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并不是半强式有效的,因为在半强式有效市场,投资者可以及时迅速地获知任何关于上市公司的公共信息,从而能对公共信息提前做出反应,并表现在股票价格上。
(2)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信息公布后样本公司股票累积超常收益基本为0,即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公共信息而获得超常收益,因为样本公司的股票价格已提前对信息做出了反应。
而从图1、图2可以看出,在信息公布之后,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累积超常收益的波动都非常剧烈,尤其是从信息公布当天到公布后第八个交易日,波动尤为剧烈。
用均值调整法计算的累积超常收益,在信息公布后的几个交易日,或为正,或为负,说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或反应不充分,或反应过度,这同样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并不是半强式有效的。
同样在信息公布后用市场调整法计算的样本公司股票的累积超常收益为正,且在信息公布后第三个交易日达到最大值,同样说明我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性。
(3)从统计检验的结果看(从图1、图2可以看出信息公布前样本公司累积超常收益基本为0,所以只对事后检验期的累积超常收益进行检验),检验得到的结果是两种方法计算的累积超常收益在信息公布后20个交易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存在一些交易日的超常累积收益显著不为0,说明上市公司受证监会处罚的信息公布后的累积超常收益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这与通过观察图1、图2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事后检验期存在累积超常收益显著不为0的情况,所以同样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具备半强式有效性。
(4)从交易量方面看,无论是事前信息泄漏期,还是事后检验期,样本公司的平均超常交易量为负,即样本公司股票的交易量明显低于正常交易量,说明市场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是极为不充分的,这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并不是半强式有效的,这同之前通过检验累积超常收益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结论及指导意义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1)无论从样本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的检验来看,还是从超常交易量的检验来看,都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性。
这一结论同杨朝军、邢靖以及靳云汇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2)对投资者来讲,我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性的结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为这说明了投资者如果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公布,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就可以获取超常收益。
(3)对市场监管者来讲,此结论也有一定的意义。
因为通过分析这类公共信息可以获取超常收益,所以监管者应加强上市公司公共信息批露的完善,以免造成竞争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者也应注意加强信息公布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1]陈汉文、陈向民,《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黄良文,《投资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5月。
[3]靳云汇、李学,《中国证券市场半强态有效性检验——买壳上市》,《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4]沈艺峰,《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5]赵勇、朱武祥,《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可预测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6]Fama.E,L.Fisher,M.JensenandR.Roll,1969,“TheAdjustmentofStockPricetoNewInfor mation”,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0,1-21.----1970,“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 Work”,Journal ofFi nance,383-471.[7],1975,“TheInformationContentofLargeInvestmentHoldings”,JournalofFinance,XXX,No. 5,1265-1281.作者简介:许晓磊,厦门大学计统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