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植被
嘉庆《大清一统志》、何秋涛《朔方备乘》等文献: 将这里的密林称之为“窝集”和“树海”,其中有名可 考的达数十个,较大的长达数十里。
3.华北的暖温带林 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 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华北平原、渭河 平原及山东丘陵等地。 北京西郊肖家河和三河县5000年以来泥炭沼的孢粉分 析,发现有阔叶和松属树种花粉的大量出现,证明在 全新世时这里的天然植被兼有森林、草原以及湿生的 沼泽植被。 大汶口和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木构房 屋和木炭等。殷墟出土的包括大象在内的大量多种野 生动物骨骼
4、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 包括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霍山、 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江南山地丘陵、浙闽山 地丘陵、南岭山地、两广山地丘陵北部、长江 中下游平源(以上概括为华中)以及云南高原 的北部、中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以上概括为 西南)等地,是我国古代森林面积最大的一区。 (1)长江中下游平原 根据在江西、安徽等地长江水下古木的古土样 的孢粉分析,分别反映上述地区八千年前和五 千年前有亚热带森林和沼泽植被的分布。此外 在新石器文化遗址如良渚文化等,都可证明这 个地区古代森林、竹林和沼泽植被的广泛分布。
在整个温带草原中,天然植被又随着地形、气候 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草原 东南边缘毗邻森林地带的地区,以及草原内部的 一些山地上,如大兴安岭、阴山山地等,除草原 外存在着森林。 如阴山 《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 盛,多禽兽。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概况
一、森林地带
1.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森林
《魏书》卷100,列传第八十八: 失韦国,……国土下湿。颇有粟麦及穄[糜 子 ],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 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 其箭尤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男女悉衣白 鹿皮襦裤。
《旧唐书》卷199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室韦。其国在京师东北七千里。尤善射,时聚弋猎,事 毕而散。其人土著,无赋歛。或为小室,以皮覆上,相 聚而居,至数十百家。剡木为犁,不加金刃,人牵以种, 不解用牛。夏多雾雨,冬多霜霰。畜宜犬豕,豢养而啖 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其 家富者项著五色杂珠。
(2)秦岭山地 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多以森林为主。根据《诗经》的记 载,这个地区多松、竹,还有桑、栲、枸、杞等树类。 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更有不少的亚热带树种如 楠、棕、檀等。 (3)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 气候暖湿,古代森林更加繁茂。除文化遗存外,历史文 献中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多竹木”,《汉书地理 志》说这里有“山林之饶”。 (4)浙闽山地丘陵 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有广大的亚热带森林。在浙江余姚 河姆河文化遗址中发掘出适应亚热带气候的樟、榕以及 产于高山的松、杉等树种。《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 期,浙江会稽山地和四明山一带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称 为南林。至于福建,直到北宋后期,仍然“山林险阴, 连亘数千里” 。
(5)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下 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 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
(6)云南高原的中部和北部
(7)青藏高原东南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华南、滇南的热带林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陵的中 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及云贵高原南部 等地。
《诗经· 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 且涟猗。 《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旱,山名也。麓,山足也。旱山之足,林木茂盛者,得 山云雨之润泽也。 《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 其犉。黄牛黑唇曰犉[黄毛黑唇的黄牛 ] 《山海经· 中山经》: 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 杏葉黄華而莢實名曰 又東二十里曰歴兒之山,其上多橿[木材坚韧,可做车 轮 ]多櫔木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 焉而東流注于洛。
2、青藏高原的草甸和草原 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中部和南部,包括 羌圹高原的中部和南部、通天河源、黄 河源以及帕米尔等地区,天然植被主要 是草甸和草原。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 七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 牧为业。
(三)荒漠地带 我国西北内陆,高山环绕,气候干燥,历史时期 的天然植被以荒漠为主。荒漠地带的北部,包括 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 盆地和新疆等,荒漠分布极广,历代多有记载。 《汉书》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鄯善国,本名楼兰,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 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 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能作兵,与婼羌 同。
二.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堆积一般厚达50米,其中陕北白于山以南、 子午岭至吕梁山西侧,厚度在100-200米之间, 六盘山以西,甘肃通渭县至定西县以北到兰州 附近,厚度达200-300米。 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气候温暖干燥、变化剧烈 河流水少沙多,暴涨暴落 黄河的径流量位居全国河流的第八位,流域面 积约为长江的41%。而天然年径流量只为长江 的5%,其含沙量37.5公斤/立方米。 环境敏感脆弱,易受破坏
(二)草原地带 位于森林带以西,包括两种类型。 1、北部的温带草原 包括大兴安岭的南段、呼伦贝尔高原、东北平 原、内蒙古高原以及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历史 时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以温带草原为主。
北齐《敕勒川》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是阴山以南一带草原景观的真 实写照。
冯季昌:《东北地区森林利用与变迁》,《东北历史地 理研究》1996年。 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1983-4、《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 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65-2。 林英等:《江西森林的历史变迁》,《江西大学学报》, 1982.4 陈柏泉:《江西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农业考古》, 1985.2 林鸿荣:《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农业考古》 1983.2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6、《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 《历史地理》第16辑。 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中 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1。 翟旺:《山西森林与生态史》,中国林业出版,2009.10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 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 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誖逆亡道,家属徙焉。 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 下饶。 《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 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其畜 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逐水 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乌桓者,本东胡也。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 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 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怒则杀父 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敌也。
附: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
一.位置与范围
位于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晋陕 长城以南,秦岭和崤山以北,大致在北纬3440°,东经101-114°之间。包括山西、宁夏 全部,陕西陕北和关中地区、河南西北部、甘 肃东部和中部,共计六个省,268个县,面积 近45平方公里。
战国初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
(一)陇中盆地区:六盘山以西马衔山以东的陇中地区, 北以华家岭与宁南、靖远接壤,南临秦岭山地。属半干 旱灌丛草原带。 (二)六盘山山地区:陇中盆地和陇东盆地的界岭,南北 延伸,北与屈吴山相接,南与关山相连 六盘山生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如油松、华山松、桦木 林、辽东栋林、山杨、山柳林。自然景观由东部的半湿 润落叶阔叶林向西北侧的半干旱草原过渡,在山地区随 高度增加,由半干旱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向山地草甸 过渡。 (三)陇东和陕北高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 河北山以北,固原、华池、延安一线以南地区。落叶阔 叶林。 洛川塬东部塬区、包括宜川、延长和黄河东岸吉县、隰 县地区,气候条件与洛川塬相似,为落叶阔叶林生长区。 (四) 黄龙山与子午岭:属森林景观,发育有夏绿落叶 阔叶林特色的森林。 (五)环江上游、白于山南侧自然区:分布于环江上游和 洛河上游地区,东南部发育森林,西北部为草原景观。
王乃昂:《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历史地理》第8辑; 陈加良等:《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迁》,《宁夏 大学学报》87年1期。 文焕然:《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 《历史地理》第6辑、《历史时期“三北”防护林区的 森林》,《河南大学学报》80年1期; 于希贤:《北京地区天然森林植被破坏过程及其后 果》,《环境变迁研究》第1辑。 王九龄:《北京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农业考 古》,1983.2 陶炎:《东北林业发展史》吉林社会科学院,1987年。
三、关于黄土高原的植被
对关于历史时期植被类型有以下主要观点: 有人认为,黄土高原本属草原地带,森林只分 布于局部山地(唐少卿 伍光和,1984); 有人认为,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植被为草原带 的森林草原区(侯学煜,1988); 有研究者认为,几乎整个黄土高原都属于森林 带,认为森林带的北界在陕北的榆林(朱志诚, 1983); 有学者认为,黄土高原在历史时期主要为森林 草原,且森林覆盖率很大。(史念海,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