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研究及策略
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它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幼儿园良好进餐教育是幼儿健康驾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本班幼儿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方法有很多不正确。
因此,以我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课题研究为目标,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探索、纠正幼儿错误进餐的方法,养成幼儿良好的进餐方法和习惯,为幼儿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确立了个人小课题是《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研究及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策略及方法。
一、幼儿形成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给一向疼爱子孙的人们,在喂养、教育子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今年与我朝夕相处的是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我班级现有幼42名,都是不满3周岁的孩子,经过观察,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不到20%、不挑食的27%、坐姿端正、夹菜、舀汤有规矩的35%、就餐时保持安静的7%、认真就餐(包括不随意离开座位、不变吃边玩、不边吃边看电视等等) 30%。
经过调查分析,形成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一)幼儿的身体状况。
1.有的幼儿患有上呼吸道疾病,不能吃得太快或太猛,否则会发生危险,这样时间一长,这类幼儿进餐就会比较缓慢。
2.有的幼儿患有胃肠道疾病,平时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饭量比较小。
这类幼儿往往家长都特别注意孩子的进餐问题,时间久了,喂饭就成了习惯。
3.有的幼儿有龋齿现象,牙齿一旦不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咀嚼能力,造成挑食、偏食、吃饭速度缓慢。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1.家长的溺爱、过于迁就幼儿。
如今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生怕孩子长得太瘦,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
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玩
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有时还变着花样哄孩子吃,而幼儿其实已经吃饱了,他们并不想再吃。
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养成了挑食、厌食、偏食、吃饭慢等不良的习惯。
2.家庭中太过自由的饮食习惯。
现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了,许多幼儿家里堆满了各种零食,家长往往也不会去限制幼儿。
但幼儿毕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想吃随时都会吃。
一旦零食不断,到了中午该吃主食的时候就没有胃口了,影响了幼儿正常的进餐。
久而久之不良的进餐习惯就形成了。
3.家长自身饮食习惯的影响。
如果家长本身就比较挑食,那么日常生活中就等于在给幼儿做错误的示范,幼儿会认为家长不爱吃的食物一定不好吃,也就自然地拒绝吃该食物了。
有的家长还会在幼儿面前谈论某种食物好吃或难吃,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都会逐渐造成孩子偏食与挑食的习惯。
4.家长由于客观原因,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
有的幼儿其实具有独立进餐的能力,有时幼儿甚至会向父母提出独立进餐的要求,但是父母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幼儿的要求。
例如:有的父母中午下班有条件自己带孩子吃饭,但时间比较紧张,下午还有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耐心等待幼儿独立地吃完,于是家长就一手包办,把饭菜喂完了事。
有的家长觉得幼儿自己吃饭会把衣服、餐桌、地板等弄得一塌糊涂,有时还会用手抓饭,为了避免打扫卫生的烦恼,往往选择喂饭给幼儿吃,觉得这样又方便又卫生,孩子吃得也多。
时间一长,这些幼儿就失去了独立进餐的锻炼机会。
(三)幼儿本身的性格特征。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尤为突出。
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周围的朋友,有时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会更加频繁。
偶尔有一位幼儿在吃饭时玩勺子,旁边的幼儿立即就会跟着做。
一名幼儿说吃不下了,其他幼儿也会说不想吃、吃不下,这也导致了幼儿形成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养成的策略。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1.循序渐进,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
因此,教师在幼儿进
餐前后不要批评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或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进餐的情绪。
在进餐过程中,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
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
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进餐环境,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定、愉快的进餐。
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
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孩子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2.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采用适当、细致的指导方法,使幼儿更好的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1)榜样带动法。
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将吃饭慢的幼儿安排在吃饭比较快地幼儿一桌,并在分饭前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青菜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餐前暗示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或一口不吃。
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餐前暗示的方法。
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
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
我班的乐乐和洋洋小朋友刚开始来幼儿园的那段时间,每次吃到红豆粥两个人是一口都不吃,于是我也是对他们采取逐渐加量的办法,刚开始少盛一点点并在粥里加一点糖,渐渐的孩子也就习惯了吃红豆粥了,孩子的奶奶别提有多开心。
(4)激励夸奖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进餐慢的孩子哪怕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个笑脸娃娃一颗星、一个小贴画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不良的进餐习惯。
3.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为途径,促进幼儿健康进餐。
良好的情绪是增加孩子食欲的前提,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进餐的关键,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如:设计一些情境表演,“我的小手真能干”、或故事“吃得真干净”等活动来激发小班孩子自己吃饭的兴趣。
如欣赏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教育幼儿吃饭时要专心。
故事《小黄莺吃饭》使幼儿形象地理解不吃饭就没有力气了,飞也飞不动了,从而了解食物对人体的作用。
以及通过一些儿歌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等等。
4.以家园沟通为桥梁,巩固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单靠在幼儿园的培养是不够,还需要家园的一致性,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1)父母要了解科学喂养幼儿的常识,家庭食品要多样化,掌握基本的烹调技术,并尽可能地烹制色、香、味俱佳的饭菜,激起幼儿食欲。
(2)父母应学习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针对幼儿特点对症下药。
(3)父母应有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应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幼儿。
(4)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让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
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幼儿持之以恒的努力。
成人细节上的一次疏漏,都需要幼儿用十倍的努力去弥补。
老师在指导幼儿进餐时,就需要眼尖嘴快,抓住幼儿良好行为,及时予以肯定。
同样,对于幼儿的偏差行为,给予一定的纠正。
总之,我想孩子在成长中难免出现问题,老师能做到的不是训斥、埋怨孩子,而是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子想办法,用心去开启他们心灵之门,他们会敞开心扉接纳你,喜欢你。
当然,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想我们的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