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结构中的减震、隔振技术

建筑结构中的减震、隔振技术

浅谈建筑结构中的减震、隔振技术【摘要】目前针对某些重要的建筑物安全性较高的要求和对一些建筑物的修复加固改造的问题,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逐渐地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

隔震即是隔离地震,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底或某个位置设置控制机构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结构振动反应减轻,实现地震时建筑物只发生较轻微的运动和变形,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随着科技发展,这种技术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1、传统的抗震方法
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结构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因此对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要求特别重要。

一旦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则就会严重的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产生严重破坏。

在以往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主要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设置多道抗震设防线、选用耗能构件和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合理匹配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2、隔震技术与作用机理
隔震技术尚属新兴学科,它能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增强建筑物及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隔震方案设计
3.1 基础隔震
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底设置隔震装置。

3.1.1 隔震器
(1)橡胶支座
它是由多层橡胶和钢板相互叠加而成,在施加竖向荷载时,由于橡胶受到钢板的约束,不会产生很大的横向变形,即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水平方向有很大的变形能力,在地震作用下,橡胶垫可以隔离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

最初是在1965年用于伦敦的地铁车站上面的建筑,采用多层橡胶支座防止了地铁的振动传给上部建筑物。

(2)铅心橡胶垫
它是对橡胶支座的一大改进。

在橡胶支座中心钻孔,插入一个铅芯,利用其塑性变形能力把支座的临界阻尼从3%增加到10%~15%。

因此,在低阻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阻尼器。

(3)柔性桩结构
它是采用立在套管中的桩来隔震,桩顶铰接,使桩在水平方向有一定的柔性,套管和桩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使桩可以在套管中变位,将结构与可能发生有害地震的土层分开。

当桩顶安置阻尼器时,可构成有效的隔震基础系统。

3.1.2 阻尼器
(1)油阻尼器
它是比较理想的阻尼材料。

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油阻尼器。

所采用的油材料很多,通常油硅油、机械油、柴油机油、变压器油等。

在设置时,一般不少于四个,对称布置在基
础的四角,避免在体系质心的坐标轴线上布置阻尼器。

(2)摩擦阻尼器
将几块钢板用高强螺栓连在一起,可做成摩擦阻尼器。

通过调节高强螺栓的预应力,就可调节钢板间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对钢板表面进行处理或加垫特殊摩擦材料,可以改善阻尼器的往复摩擦性能。

(3)弹塑性阻尼器
低碳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性能,可在超过屈服应变几十倍的塑性应变上下往复变形数百次而不断裂。

根据需要,可以将钢板(棒)弯成各种形状做成阻尼器。

3.2 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即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震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较小的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

悬挂结构悬杆受力较大,须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忍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时易拉断。

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4、隔震结构设计
(1)隔震层的位置
设置在建筑物最小层的基础隔震和设置在建筑物中间层的中间层隔震。

在实际工程中,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性能、造价等因
素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合适的隔震层位置。

如将隔震构件用于较大范围若干栋中低层住宅的底下部分,其空间可作为设备用房,停车场和共用管道沟,这样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

(2)隔震层水平刚度的结构方案
为了提高隔震效果,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应十分低,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增大。

在实际中,可以采用大间距、大直径多层橡胶的结构方案,使得每个隔震器的受荷面积增大,而总数减少。

(3)多层橡胶层不产生拉力的结构方案
多层橡胶受拉剪的试验资料比受压剪的少,应保证其受力可靠。

因此,多层橡胶与上部分结构不采用螺栓连接而采用铰接连接,使多层橡胶层不产生拉力。

(4)净空间距
在遭遇特大地震作用时,建筑物的变形不能导致碰撞。

因此,水平方向上,应保证具有上部结构的地震变形的1.5~2.1倍的净空间距。

(5)隔震构件的置换
隔震建筑中,变形和能量吸收都集中在隔震层,因此隔震层构件有可以置换的隔震结构的优点。

特别是与隔震器独立的阻尼器的置换一般较为方便。

由于隔震器承受建筑物的重量,不如阻尼器置换容易。

一般采用在建筑物或局部设置千斤顶来置换隔震器或对其加固。

5、隔震结构的应用与造价
5.1 隔震结构的应用
一般来说,隔震结构可以适合各种用途的建筑,并都能获得较好的隔震效果。

出于结构的安全性、房屋内部物品的振动翻到、防止构件二次损坏等因素,更适合用隔震措施的建筑物有:住宅(居民住宅、养老院、疗养院)、公共建筑(剧院、医院、旅馆)、防灾中心建筑(学校、消防局)、核电设施(核电站、仓库)、尖端产业设施(研究所、超精密加工厂)、纪念性建筑物(纪念建筑、寺庙)等等。

5.2 隔震结构的造价
隔震建筑在振动性能和抗震安全性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附加价值,因此与以往建筑物比较时,应考虑附加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在考虑隔震建筑的造价时,不仅要考虑初始造价,如果从包括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维修、重建、内部物品的损坏和经济损失来考虑,隔震建筑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从国内外建筑的实例来看,全部工程费用可能增加,但隔震效果好,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部分的造价减少很多。

如果能有效的利用隔震层作为设备层或停车场就可以抵制隔震层的费用增加。

因此,总造价可能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谢礼立,马玉宏,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国际地震动态,2003.10
[2]周福霖,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优化设计新体系
[3]谢礼立,马玉宏,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国际地震
动态,2003.10
[4]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2002
[5]李爱群,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东南大学出版社
[6]周福霖,隔震消能减震和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9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