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赴云南考察学习报告(2)

赴云南考察学习报告(2)

赴云南考察学习报告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推动我县各项工作健康、快速、科学发展,2011 年9月13日至20日,在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陈军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3人赴云南实地参观考察。

具体考察了云南省昆明市的石林、丽江市的玉龙雪山、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理古城。

领略了云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使我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大受教益,在谋划发展上的理念、思维、举措深受启迪,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基本情况云南是一片古老而壮丽的红土高原,祟山峻岭间江河纵横,物种万千,享有“植物王国、药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称。

云南省是多民族聚居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在发展旅游业中注重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观看了《印象丽江》等节目后,我们对云南省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经济有了更深的认识,据资料,云南60%的财政收入来自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丽江古城居民把房子出租作为旅游商品的门店,日子越过越红火,西双版纳鹤庆的银器加工艺品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可谓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品富足千万家。

另外云南的烟草业、花卉业、茶业都做到了富省与富民相结合。

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云南旅游业、民族文化发展的蓬勃势头、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经验与做法1、文化特色鲜明。

考察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山、水、物、人、歌、舞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

各旅游景区都建有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村,大部分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会馆、餐厅建筑样式都独具民族特色。

不论是在大理、丽江、版纳,还是在昆明,不论是在景区、餐厅,还是在交通车和游船上,都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气氛热烈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比如在《七彩云南》三道茶表演、丽江古城纳西族的民族舞蹈等等。

我们在观看时,就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其中,疑似天上人间,使人流连忘返、畅想不已。

2、品牌优势突出。

云南充分发挥“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品牌优势、重点突出”的优势,按照创建世界旅游胜地的目标,着力打造“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品牌,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了一批旅游名牌产品和旅游精品,会展、生态、民俗、康体、探险等专项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各市州在发展中打造品牌,靠品牌赢得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品牌意识、形象意识深入人心,延伸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

西双版纳突出傣族风情,打造“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的品牌,着力提升“美丽神奇西双版纳”的形象,如在2005 年热带雨林被《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专家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2006 年野象谷被评入由《环球日报》组织评选“中国50 个外国人最想去的地方”之中。

大理突出白族风情,打造“风花雪月地,山色水光城”的品牌和形象,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2004 年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之一。

丽江则突出纳西族风情,系统展示东巴文化、摩梭风情,塑造“世界遗产保护地”的形象。

3、旅游产业生机蓬勃。

考察期间,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旅游产业生机蓬勃,到处都是人的海洋和旅游商品的海洋。

旅游已成为他们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

云南把旅游购物纳入了旅游线路,大理、西双版纳、丽江等地都形成了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生产、销售与旅游线路一条龙,茶叶、药材、珠宝首饰、各种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其中缅甸玉器、云南药材、普洱茶、云烟、傣锦、斑铜工艺品等是旅游购买的热点。

不论是在城区的各大商场,还是在景区内外的各大小摊点,到处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据了解,丽江、大理、西双版纳旅游商品收入都占到了旅游总收入的30%左右。

云南旅游是全省大办、全民大办、州州有特色,县县有景点,发展旅游深入人心,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因而关注、支持、发展旅游的意识较强,氛围浓厚。

各地的导游着装统一,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服装,如大理的导游穿戴白族服饰,丽江的导游着纳西族服装,版纳的导游都穿傣族服装。

导游的知识面广,解说得体,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得很透彻。

多数导游与游客沟通技巧很好,且能歌善舞,还教游客学习一些简单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使游客觉得整个游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云南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都当做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以文化提升内涵和品位,文化以旅游展示特质和底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

他们根据影视、文学作品情节包装推广景点,如大理的蝴蝶泉就突出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金花、阿鹏对歌的情节,推出蝴蝶歌会、蝴蝶泉公园蝴蝶养殖和放飞等项目;大理崇圣寺突出电视剧《天龙八部》,推出了天龙八部影视城游览项目。

各市州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和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涌现出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

大理的《蝴蝶之梦》、丽江的《印象丽江》、西双版纳的《勐巴拉娜西》等大型歌舞剧,地方特色浓郁、已经成为云南旅游中深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餐。

4、坚持基础建设先行。

云南始终坚持大旅游、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他们集中财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使得云南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很多改变,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硬环境。

目前,全省有10 个民用机场、168 条航线,昆明已成为全国客运量第三的航空港,主要景点如大理、西双版纳、丽江均有机场,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并且是全国唯一赢利的地方航空公司;有贵昆、成昆、南昆、内昆等铁路;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抓住机遇,把本不在云南举办的“世博会”争取到昆明落户,围绕“世博会”投资118亿元,提前十年实施了昆明的城市建设规划,使春城昆明成了“花城”,极大地提升了昆明城市建设水平,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业发展。

5、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丽江十分重视世界遗产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丽江古城保护管理为例,早在1951年,就做出了“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

在以后的多次城市规划修编中把古城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10多年来,先后投资了3亿多元,拆除32万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物,建设了古城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彻底搬迁古城及其周边污染企业等;建立了古城房屋维护审批制度,对古城重点民居进行持牌保护,并向房主发放补助资金;成立了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公司,制定管理保护规章,系统抢救传统文化,使许多频临失传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开始复苏,得到新生;控制和规范古城的商业活动,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把与古城氛围不协调的商业场所全部迁出古城。

丽江创造的“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和“丽江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肯定。

大理、丽江早在几年前基本实现了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丽江市文艺团体演职人员已经全部买断工龄,其身份由事业单位人员转变成股份制企业职工,完全走向了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路子。

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公司,迅速形成产业化规模。

如大理州文化演艺公司是一个国有和民营企业入股的股份制公司,吸收了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的股份,实行责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旅游与文化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二、感受和体会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云南开发旅游方面勇于开拓创新,用大手笔书写大思路,大开放促进大变化,大项目助推大发展的做法着实令人震撼。

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在解放思想上有差距。

云南的旅游开发之所以又快又好效益明显,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解放,敢于突破创新进取,敢为天下先,善于捕捉、把握和用好机遇。

相比,我们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封闭保守、因循守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不够。

2、在体制机制上有差距。

考察中不论生态保护、旅游产业培育还是特色城市建设,他们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敢于“先上车,后买票”,敢于举债建设,负债经营。

与之相比,我们在融资方面办法还不多,思路窄,渠道单一,优惠政策少,旅游投融资环境还不够宽松。

3、在环境条件上有差距。

我县现有的炎帝故里、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高椅古民居、粟裕故居、九洞风光等旅游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掘和开发出来,炎帝文化元素和旅游开发建设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投入不足、招商引资的力度还不大,服务设施配套程度低,娱乐项目少,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服务水平低,交通不便、行路难仍然是我县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景区建设上缺乏立意长远、完整细致的规划蓝图,具体建设中又缺乏严格的、长效的监督实施机制。

4、在民族特色彰显上有差距。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中还缺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发展、利用还远远不够。

5、在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上有差距。

许多珍贵文物都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只重视保护,没有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存在“拿着金碗讨饭吃”的现象。

通过学习考察,有以下启示:1、树立主体意识,要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定位。

纪检监察工作必须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工作作风转变、抓机关效能提升、抓软环境优化,肃清社会发展的一切桎梏和障碍。

要牢固树立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的意识,避免就工作任务抓工作的单一思维,努力纠正将纪检监察工作与发展经济社会相对立的错误认识,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将全面履行职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也是生产力的认识,必须把纪检监察的工作安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同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把纪检监察中心工作与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与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使反腐倡廉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相互协调、同步推进。

2、树立长远意识,要在保障科学发展中有位。

要着力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教育引导、把关定向、保驾护航作用,全力保障科学发展。

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决克服急功近利、脱离实际、不顾客观规律的乱想和空想。

注重探索和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支持和保护各级领导干部谋划发展、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树立履职意识,要在优化发展环境中有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