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2015年春季学期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科研项目评审系统专业班级:软件工程13级1班*名:***学号:********指导教师:**成绩:目录摘要 (1)1.需求分析 (2)1.1任务需求分析 (2)1.2数据流图 (2)2.概念结构设计 (3)2.1教师E-R图 (3)2.2论文E-R图 (4)2.3课程E-R图 (4)2.4项目E-R图 (5)3.逻辑结构设计 (5)3.1实体对应关系模式 (5)3.2联系对应关系模式 (6)4.系统实现 (6)4.1登录模块 (6)4.2教师信息模块 (7)4.3论文信息模块 (9)4.4课程安排模块 (10)4.5项目信息模块 (11)5.系统测试 (11)5.1测试概述 (11)5.2测试方案及概述 (12)5.3测试用例及步骤 (12)参考文献 (13)课程设计总结 (14)摘要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围绕着档案资料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数字化加工、档案资源管理与服务以及信息产品的制作,具有信息档案资料分布式处理的功能;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档案资料加工系统,短时间内可达到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的目标;对文字、数字等各种类型的非结构化信息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检索功能;档案信息著录、标引、处理自动化以及网络内档案信息资源拥有安全、可靠使用环境;方便、高效的档案信息获取利用功能。
进入本系统后,用户可进行相应的功能操作。
管理员可对教师档案信息的修改和查询,相关文章管理、统计操作等现代化的档案管理。
通过此系统,可以全面对文档、相关文件信息进行录入、查询、修改等。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字典;档案管理;1.需求分析1.1任务需求分析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在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教师业务档案在个体上反应可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群体上则反应出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教师档案管理系统是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学校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方式。
在此之前,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和漏洞,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给文件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建立高校教师档案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对高校教师档案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现代化水平。
帮助各大中专学校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校教师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方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能力、学术水平等的考核与评价。
系统需要完成的基本功能有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等功能,包括教师个人信息、主讲课程信息、参与项目信息、发表论文信息。
要求采用数据库系统进行开发。
1.2 数据流图1.2.2 系统流程图图1.2.2 系统流程图2.概念结构设计2.1教师E-R图图2-1 教师E-R图2.2 论文E-R图图2-2 论文E-R图2.3 课程E-R图图2-3 课程E-R图2.4图2-4 项目E-R图3.逻辑结构设计主要描述数据库的设计,给出具体的关系模式及关系图在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已经设计出系统的概念结构模型,画出实体—关系模型,在本阶段则将完成将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并确定这些关系的属性和码。
在本系统中教师实体与另外三个实体:课程、项目、论文,均是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与该联系相关联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的码的组合。
因此,本系统的数据库包含五个实体关系模式,即:登录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项目信息和论文信息等对应的关系模式,还有三个联系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即:“做”、“发表”、“讲”。
以下把E-R图转换成的具体的关系模型。
关系的码用下横线标出。
3.1实体对应关系模式登录信息(登录号,密码,权限)教师(教师编号,姓名,性别,籍贯,出生日期,学历,职称,取得资格时间,毕业学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参加工作时间,现从事专业)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时,人数,时间)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类别,开始日期,完成日期,鉴定日期,鉴定结论,获奖情况,项目排名)论文(论文编号,论文名称,发表期刊,时间,期刊级别,索引情况,排名)3.2联系对应关系模式讲(课程号,教师编号)做(项目编号,教师编号)发表(论文编号,教师编号)4.系统实现4.1登录模块4.2教师信息模块1.查询个人信息2.查询全部信息3.修改信息4.删除信息5.添加信息4.3论文信息模块1.个人论文2.浏览论文4.4课程安排模块4.5项目信息模块5.系统测试5.1 测试概述在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过程中,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
我们力求在每个阶段结束之前通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尽可能早的发现并纠正错误。
测试的目的就是在软件投入生产性运行之前,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
目前软件测试仍然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步骤,它是对软件规格说明、设计和编码的最后复审。
尽管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思想保证了软件应该有更高的质量,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编程技术,编程人员的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由于面向对象技术开发的软件代码重用率高,更需要严格测试,避免错误的繁衍。
因此,软件测试在面向对象编程里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与开发过程类似,测试过程也必须分步骤进行,每个步骤在逻辑上是前一个步骤地继续。
大型软件系统通常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由许多模块组成。
当设计工作完成以后,我就开始着手测试的准备工作。
我对整个系统设计编写测试大纲,明确测试的内容和测试通过的准则,设计完整合理的测试用例,以便系统全部实现后进行全面的测试。
5.2测试方案及概述软件的测试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黑盒测试法(功能测试),另一种是白盒测试法(结构测试)。
黑盒测试是在程序接口进行的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受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程序运行过程中能否保持外部信息的完整性。
而白盒测试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测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测试方案是测试阶段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本测试方案采用黑盒法设计基本的测试方案,再用白盒法补充一些方案,其基本内容是对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进行测试,包括系统接受信息模块测试、系统输出信息模块测试、系统模块(包括数据库)测试、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测试、系统整体测试等。
5.3测试用例及步骤在此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每开发完一个模块都会进行模块功能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1.界面显示问题通过运行程序,查看运行界面是否和程序设置界面一致,并且一切显示正常。
2.数据库的连接问题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对需要进行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的数据库,查看是否操作成功,并查看页面中所输入的内容与数据库中的内容是否一致。
1).对用户登录部分进行测试图5-1 登录测试用例图用户登录时用户名和密码测试:实际用户名是001,密码123;测试用例:用户名123,密码123456;点击登录后弹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提示如图5-1,与我们的预期目标一致,即该部分功能正常。
测试完毕。
2)增删改查测试在经过对各模块的测试及集成测试后,已经能够证实该网站各方面的功能都可以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1. 赵艳铎等(译). 数据库原理(第5版)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2. 杨冬青等(译).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6版)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3. 金名等(译). 数据库系统设计、实现与管理(第8版)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4. 刘智勇. SQL Server 2008宝典[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5. 苏金国等(译). Oracle Database 9i/10g/11g编程艺术[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6.张跃平等. JSP程序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87.吴长忠,曹树坤,陶立英,桑曙光.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5期8.张建伟,王璐,蔡增玉,陈娟娟. 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设计全程管理的系统设计与实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05期9. 李华. PowerBuilder程序设计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课程设计总结通过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我进一步了解了数据库设计方式以及MyEclipse的使用的方法,以及SQL语言的运用,使我认识到软件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而由现实世界向软件模型的转化过程是其中最核心的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的。
在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当中感触最深的便是实践联系理论的重要性,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要认真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一步步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请教老师和同学,经过耐心的调试终于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课程设计让我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在设计当中受益匪浅。
软件开发由于时间仓促,软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档案查询部分不够完善,信息输入模块不支持信息批量输入,软件代码较冗余、效率不高等等,都是对MyEclipse操作不熟练,对相关功能缺乏认识造成的。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不断的摸索来弥补自己在软件制作方面的差距。
这次课程设计不但使我再一次巩固和掌握了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课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它还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懂得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同时还使我懂得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克服困难,让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