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雨水利用

城市雨水利用

2006 年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洪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并作为国家标准实施。
2009年12月,教育部批准依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与环境科学等学科建设“城市雨洪系 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我国相关研究开始从单纯的“雨洪利用”向以应对多种 雨洪问题、改善城市水循环、水环境生态系统的“雨洪控制利用”转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部分案例
3.1 相关案例研究
奥林匹克中心区地面景观及下沉花园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朝阳区中轴线,总面 积约680公顷; 奥林匹克中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97.39公顷; 周边是2008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国家体育 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馆等。 是人员集散,赛事管理,各类展示的中心区 域。
城市雨水利用
——雨洪管理下的城市规划
20112977 任怡景
目录
Part 1. 背景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Part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Part 3. 雨洪管理下的雨水利用案例 Part 4. 雨水收集利用
1.1 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基础设施落后令城市雨洪问题愈加严重。当前,最直观与最严重的雨洪 问题主要有三:城市内涝、沉降漏斗、水体污染。 在国外,雨洪作为一种资源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共识,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可持续雨洪管理方面的探索。 与常规雨洪管理相比,可持续雨洪管理在雨洪径流控制、污染负荷削减、成本节约、循环利用等多个 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常规雨洪管理对住区方案的影响甚小,人工构筑物形态对常规雨管理成效的影响有限。为了全面解 决城市雨洪问题,住区设计不应继续“置身事外”,在我国住区规划中普及可持续雨洪管理将成为 一种必然选择。
2002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 用》研究报告集,其中对我国城市雨洪利用潜力作了估算。
2003年,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城市雨洪利用模式及技术研究”项目着重探索各类城市、不同下垫 面条件的城市雨洪利用基本模式。2006年,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技术开发”项 目则探索了住区雨洪利用技术体系的构建。
1.2 研究内容
城市内涝 水体污染 沉降漏斗
污染负荷削减 雨洪径流控制 成本节约
城市雨洪问题亟待解决、传统雨洪管理局限性
可持续雨洪管理
住区规划
洪水风险增加 水体污染加剧 经济控制 层次
主要 措施
空间 需求
建筑 道路 场地 公共开放空间
可持续雨洪管理与住区规划结合
雨水设计理念
• 基于自然净化的雨水利用 • 下渗为主,回收为辅 • 先下渗净化,再回收利用 • 留在地下,留在绿地,留在水
系, • 利用土壤内水汽的蒸发作用,
改善周边的环境
• 雨洪利用标准: • 5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151mm)
中心区地面排水方案:
充分利用中轴、树阵、广场、非机动车道的雨水,补充绿地、水 系的部分水量消耗;树阵、绿地、透水铺装地面雨水以自然下渗为主, 标准内雨水通过各区域的雨水、渗滤收集系统就地回收到蓄水池就近 回用于绿地灌溉,或就近排入水系,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可持续雨洪管理设施——住区
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住区设 计的新任务全新解读
可持续雨洪管理目标
城 住市 区老 规龄 划化控的制趋重势点
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小城镇 住区规划方法
为我国生态住区设计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生态 住区设计方法、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城市设计方 法等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2.1 国外研究现状
指标:中心区5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5。
区域
中轴景观大道+ 庆典广场
雨水排放 系统
设计重现 径流系数 期 (年)
10
0.7
雨洪利用 系统
设计重现 综合径流 期 (年) 系数
5
0.5
树阵内道路广场 5
市政道路人行道 5
休闲花园、绿地 2
下沉花园
2.2 国内研究现状
历程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雨洪利用研究首先在农业领域得到开展通过相关技术试验,雨洪集蓄利用 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得到论证,其成果为雨洪集蓄利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在我国,系统的城市雨洪利用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2001年中德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并首次尝试运用 发达国家先进理论解决中国城市雨洪问题。
多样化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理 念和技术
美国
BMP体系 最佳管理措施 LID体系 低影响开发
英国
SUDS体系 可持续排水系 统体系
澳大利亚
新西兰
WSUD体系
水敏性城市设 计体系
LIUDD体系
低影响城市设 计与开发体系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开发了多种标准化工作体系,如美国的BMP体系与LID体 系、英国的SUDS体系、澳大利亚的WSUD体系、新西兰的LIUDD体系。
在城市雨洪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通过对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理论分 析,将雨洪管理技术落实到住区规划的空间层面,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与 住区空间的整合设计,并提出雨洪管理导向下的住区规划方法。
题目: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小城镇住区规划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旨在将住区本身作为雨洪管理最重要的“设施”,运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对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住区设计的新任务 全新解读,提出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住区规划方法,为我国生态住区设计研究提供理论视角。为生态住区设计方法、 可持续雨洪管理导向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等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2.1 国外研究现状
低影响聚居 区
雨水花园
绿色街道
可持续雨洪管理应用与实践研究 实践除了把减小雨洪峰值和溢流量,过滤污染物,补充地下水定为水管理目标外,还将可持续雨洪管理工程措
施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将塑造宜人的邻里或街道空间,优先考虑行人定为绿色街道的景观设计目标。实践类型很多, 例如绿色街道,绿色高速公路,低影响聚居区,学校雨洪景观,公园与开放空间、城市新区、生态保护区、城市水 流域,郊区水流域。随着可持续雨洪管理自身理念的完善,人们将会在更大尺度上探索其应用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