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浅谈法律素养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国民素质和法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对国民素质的关注主要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对法治问题的关注主要在国家的立法和依法行政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在国人眼中,法律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国家是否立法或者立了什么法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应该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极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法律素养的含义
法律素养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

只有这两者都具备,才可称得上有法律素养。

有法律知识的人,虽然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但不一定有法律观念,不一定守法,甚至可能利用懂法而去违法。

而如果只有法律意识但没有法律知识,对法律规定不清楚,违法了可能还不自知,这也不能算有法律素养。

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

所以,法律素养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

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我国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如
下几方面:
(一)法律知识少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这是一门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有统一的教材,但内容过于简单、课时也很少。

近几年来,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数量较多,但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法律基础课只能作一些原则性的介绍,因此学生学到的具体法律知识并不多,不能满足其在生活及工作的需要。

(二)规则意识差
对于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等。

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较多,且明知故犯,有些甚至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视若无睹,标准是对自己有利的就遵守,对自己不利
的就不遵守。

(三)违法违纪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大学生违法的问题自2002 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和2004 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 名同学的事件发生后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增多,比例增大,犯罪领域扩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

……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涉及了《刑法》条文的大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方面。

”[1]大学生违纪的行为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违反学校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规定等方面。

(四)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很多大学生还意识不到法律及法治的重要,还认识不到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及现代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能赚到钱就可以了,懂不懂法不重要。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认识不到位,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虽然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过于简单、课时过少,尤其是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地位,“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

……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

”[2]第二,社会现实的冲击。

社会上有很多胆大妄为、甚至违法违纪的人赚了大钱,而又钻法律空子逃避法律制裁的例子,使人感到法律形同虚设,对法治缺乏信心,因而对学习法律也缺乏热情。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阶层,又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其法律素养对于国家、社会、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
社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社会制度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的
制度,其核心问题是人治还是法治。

东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速度虽然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

世界上实行法治的国家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原因在于法治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激发国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曾经辉煌,但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

从传统来看,我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而且历史久远,影响根深蒂固。

从现实来看,我国人治的痕迹并不模糊,国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待增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从世界先进国家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法治是中国必然的选择。

但法治社会的实现不是国家制定了法律和政府下发了文件就可以解决的,国民法律意识不强,国家就不可能实现法治。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3]实现法治的关键是人人有法律意识,国民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唯法律是从。

发达国家的成功在于法治,中国的落后在于体制,在于人治色彩浓,人情关系重。

要将中国这样的大国治理好,只能靠法治,靠制度去管理社会、治理国家。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国家是否能够实现法治;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因此,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于国家富强稳定非常重要。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手段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的活力、动力源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竞争和交易的公平合理,公平合理只有法律才能保证。

市场经济秩序要靠法律来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利要靠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要靠法律来进行规范,市场经济的管理也需要依靠法律来进行。

因此,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治经济。

[4]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其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市场经济,大学生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因此,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对于市场经济有秩序的运转至关重要。

(三)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
在每个国家中,大学生都因其科学文化水平较高且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社会阶层,其言行举止对社会风气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修养,成为社会中遵纪守法的楷模,成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四)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
在我国,人们的权利意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增强,人们开始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遇到权利被侵犯的可能,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需要。

大学生不管在校读书还是毕业后走向社会,都必然参与社会活动。

他们也有可能遇到侵权行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保护。

如,1998 年3 月1 日,浙江
某大学生金某持卧铺车票在郑州乘火车往杭州,金某仅因未主动找乘务员换票而被剥夺卧铺使用权。

因在火车上交涉未果,到杭州下车后,金某即委托律师起诉该列车所属单位——郑州铁路局。

3月11日,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这起全国首例因为铁路部门违约引
起乘客状告铁路部门的民事纠纷案。

最后,经调解,郑州铁路局向金某赔礼道歉,退还金某车票差价款并赔偿金某经济及精神损失费571 元。

[5]在案例中,如果大学生金某没有法律素养,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强势的铁路部门面前就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了。

在现代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是法律。

如果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修养,则既不会随意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

因此,良好的法律修养对于大学生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2]巫建忠.构建和谐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J].法制与社会,2007,(1).
[3]赵小平.市场经济与法律意识[J].社会科学研究,199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