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
第五单元
【课文梳理】
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题目中的“百年”指的是( ),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恒。
2、背诵2、
3、4自然段。
3、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 )”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 ),而在于( )。
文章采用( )的手法。
4、理解句子: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答:“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 。
“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 )的精神。
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
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 )。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答:“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 )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
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
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 )的赞颂。
③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 ),而在于( ) 。
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④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 ),变成( ) ,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答:这个句子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5.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百年”是虚指,意即“( )”人格精神永存。
(2)美丽的含义:( )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 )。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 )—( )。
课文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一是(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 );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 ),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 );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 )。
3.理解句子。
①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答:这里的“?”是( ) ,“!”是通过探索,( )。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答:“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 )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 ),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答: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答: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 ),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 )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4.词语理解:
见微知著:微,( );著,( )。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
比喻( )。
成语故事
1.“响遏行云”,“响”,声响;“遏”,阻止,使停止;“行云”,流动的云彩。
“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
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2.“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3.“邯郸学步”原来是形容不要盲目学步,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4.“舍本逐末”“本”是指庄稼和百姓,“末”指的是君王。
──“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课外书屋
1.歌颂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
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2.动物文学作家作品: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
《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日本作家椋(liáng)鸠(jiū)石的《孤岛野犬》《赤鸟》都享有盛名。
3.革命题材小说: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
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张品成的《赤色小子》等。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古诗、对联、歇后语、格言。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学习很刻苦,可不爱思考,小王很聪,可老不用功,结果,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因为他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的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
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6.我们的老师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7.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只读有字之书,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8.小红学习超棒!老师让她为大家介绍经验,可她说:“我的经验就是复习、复习、再复习,
我是按《论语》中说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做的。
”
9.小敏考了一百分,很骄傲,妈妈语重心长的说“(满招损,谦受益)。
”妈妈让小聪好好学习,
可小聪很烦,请你用一句古代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劝他。
10.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丈
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的解开了这道难题。
11.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
”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