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我国70%的人口住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始终没有根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山区的发展缓慢,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村教育、医疗落后。

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经济不平衡,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

要使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就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树立新的发展观,确定新的农村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改革现行农村经济体制,积极为农民创造一个发展机会相对比较平等的新的宽松环境,积极引导农村人口从分散的劣势环境向城市化这种优势环境转移,使农民从农业这种弱质产业向工业、第三产业等优质产业转移。

使全社会特别是农村能够全面、健康、快速、和谐的发展,使国家迅速繁荣。

我们经常在网上或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慈善家资助贫困学生,可是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也需要他们的帮助,特别是政府和国家的关注,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贫穷一生或富裕一生,很多都是因为家境的不足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们的生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们不能因为家里的平穷而不进取,要坚信活着就有希望,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贫穷?贫困就是指家徒四壁,没钱维持生活,而贫穷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里的贫困主要指物质的匮乏,有多种原因造成,如分配机制不公平、生产力不发达等等。

在中国,贫困问题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分为城市贫困问题及农村贫困问题。

在贫困山区,那些孩子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呢,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首先是温饱问题,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用“一天为何要吃三顿饭?”这样“荒诞”的“文学语言”,狠狠地撕碎了我们那已然结痂起垢的迷梦,重重地撞醒了我们那业已迟钝麻木的心灵。

原来,她在家乡每天只能吃一顿饭,是啊,这样的情况在贫困山区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呢?是同情,是冷漠,亦或是悲伤…………可不管我们如何去对待他们,都不能去伤害他们,要以平常的心去看待他们,这边是最好的。

其次是看病的问题,在贫困山区常常是生病没钱看病。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句民间俗语已经成了那些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村百姓的真实写照。

其实说白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一个字——“钱”。

因为没钱、或者缺钱不愿意去医院治疗,进而延误病情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医院的大门已经成了他们最害怕走进的一扇门。

看到这里我们还能在漠视吗?贫穷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死亡,是恐惧,因为没钱看病,很多人失去了生存的希望,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亲人无力资助,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慢慢的走向死亡,继而脱离痛苦。

最后是关于上学的问题,因为没钱,很多孩子不得不辍学,有的孩子虽然可以上得起学,但是村子里有没有可以提供上学的条件,村里没学校,甚至是好几个村才能看见一个学校,但是却很简陋。

这样的生活环境,磨灭了他们的天真,让他们看起来很孤单,很伤心,本该是快快乐乐,却因为生活的逼迫,让他们放弃了很多很多的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存在以下的问题:家长对教育的漠视;教师分布不合理;教育设施设备种类少,数量缺,质量低现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而且素质偏低;教育经费短缺。

改善山区贫困状况的措施:
温饱方面。

国家进一步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使还处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区人们有了基本的解决温饱的能力。

医疗方面。

在医疗方面,2002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正是这样一政策的出台,惠及了广大农村地区人们。

使贫困地区的人们开始看得起病,贫困地区人们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10
教育方面。

在当前中国,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教育,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如何提高贫困山区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
的重大问题。

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如何解决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加快农村教育的全民化
在贫困山区,由于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不如早挣钱来的合算这种观念。

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多学也没有用,就连大学毕业都的自己找工作,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工作。

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严重的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也严重的阻碍着赔款山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因此,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并举的力度。

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
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工资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连有限的资源都难以开发利用。

执教人员紧张学校经费紧张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教师无机会接受培训。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教现实的是和城镇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指定教师的流动制度,既可以解决农村学校因教师紧张和经费紧张引起的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也为城镇教师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并有利于农村教育特色的开发。

(3)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基金
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

就目前的捆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

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

‘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事,但“雪中送炭”更是可贵。

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通盘规划,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4)失声互动开发‘学习团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肩负着创造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利用其他资源的重任。

贫困山区学校迫切需要精神丰富的,在智力上多方面发展的,能够驾御青少年思想的教师。

教师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
重视“和谐教育”创建师生共组的“学习团体”使学生处于自主.团结.合作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培养学习能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发挥团体中每个学生的特性,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保持。

(5)特别问题特别对待,发挥自身优势
贫困山区小学针对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缺乏问题,建议采用其他资源进行替代弥补的方式。

在条件有限的贫捆山区,图书馆可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的作用。

但在贫困山区图书馆..阅览室都显得困难,那么就不妨按卢梭主张的“世界之外无书本,事实之外无教学”之观点。

创建学生和教师自创的图书,书画书抄.自定自装,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

贫困是农村的教学也有自身很大的优势,比如“自然”作为教育资源。

学校投入建设生物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室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环境。

教育还应该因地制宜,对山区农村学生的教育应该面向农村,以农村为背景更要以农村‘为农村发展’做宗旨,创办农村特色教育.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题的课程。

将课改融入教学,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观察农村生活和周边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还出在半睡眠状态中,要开发农村贫困山区的教育——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两个大难题,是两个不能一时之间就解决的大问题,农村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呼吁构建符合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农村教育需要一个能发挥农村自身优势的环境。


育和经济上午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脱贫要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

要解山区的贫困问题,要改善山区孩子的生活状况,绝非个人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办到,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用创新的视角去认识的开发贫困山区的经济、医疗以及教育,才能一起走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李艳红齐娅娅由凯丽戴亚运王红伍东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