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建筑)


大慈恩寺法堂
4.藏经阁(楼)
开 封 大 相 国 寺 藏 经 楼
5.配 殿
东配殿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 之神:① “十八伽蓝神” ②伽蓝堂即是“土 地堂” ③近世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 ④因 “祇树给孤独园”,伽蓝殿正中是波斯 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
西配殿祖师殿,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 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 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禅宗 清规的制定者)。












西 方 广 目 天 王
北 方 多 闻 天 王
2.弥勒像多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 故后人塑像供奉。
契此,又号长汀子。 常以杖荷一布袋, 见物则乞,故人称 布袋和尚。师能示 人吉凶,颇能预知 时雨。后梁贞明二 年(916)三月,师 将示寂,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 身千百亿;时时示 时人,时人自不 识。”
北朝:
北魏3万余所(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 东魏、北齐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 北周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
寺院兴废
隋文帝重兴佛寺:大兴善寺
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从武德初到贞观末,全国佛寺达 3716所。高宗乾封元年(666)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 寺。载初元年(690)武则天令天下各州均置“大云 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各郡建开元、 龙兴二寺。肃宗至德元年(756)造成都大圣慈寺, 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 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 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 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 寺亦多称院(如金陵瑞相院)。
“庙”: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后用 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
“庵”: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后 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
印度那烂 陀寺遗址
中国佛寺
寺、院、庙、庵
“寺”:本为古代官署名。《汉书·元帝纪》 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如太常 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
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 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 为寺。
《大宋僧史略》:“寺者…本是司名。西僧 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 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置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 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 殿有伽q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 等。
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 (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 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 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 水堂(旦过寮)
大大自 北
印度佛寺
印度佛寺多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 围绕,殿内正面安置佛龛。建材系采石、砖、 木三种。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等分别。
在中印度,精舍数目颇多。如王舍城有五处, 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 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有一处。其中,佛在世 时建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祇园 精舍乃印度最早的寺院。而华氏城鸡园寺、 那烂陀寺、阿旃陀石窟寺等,更是著名的佛 教圣地。


严 寺 五 方 佛
山 西 大 同
主尊两侧,常有“胁 侍”,即左右近侍。
释迦佛的近侍,一般 为老“迦叶”、少 “阿难”两大弟子。
或两菩萨:文殊、普 贤(华严三圣)
殿内东西两侧,近世多塑十八罗汉像。佛坛 背后常供一堂“海岛观音”,或仅供一尊观 音菩萨像。

两 侧 十 八 罗 汉 像
乐 山 凌 云 寺 大 雄 宝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 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而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 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 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 寺、唐之开元寺。
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 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掌心托宝珠(或药丸),左手施九品印; 右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于脐下,掌心托宝
塔,右手施九品印。
弥勒佛 释迦佛 燃灯佛
(3)供五尊佛
五方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 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尊为东 方阿閦chu4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 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 佛,表事业。
涅槃相
正定隆兴寺毗卢佛
(2)供三尊佛
“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 即释迦牟尼佛。
“三世佛”
①横三世佛(空间):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 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 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 表示接引众生。
其二为说法相:结 跏趺坐,左手横放 在左脚上,右手向 上屈指呈环形,名 为“说法印”。
其三为立像,左手下垂, 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 “旃檀佛像”。下垂手 势名“与愿印”,表示 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 手势名“施无畏印”, 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释迦佛在世时,优填王 用旃檀木按释迦佛的形 象雕成此像。此是有佛 像之始。后来仿制的也 叫旃檀佛像。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 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 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 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 遂转而专指高塔。
寺院兴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
南朝佛寺:刘宋1913所,萧齐2015所,
萧梁2846所,陈朝1232所。
一、寺院建构的演变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 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
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 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 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 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 净无极园等。
在印度梵语中,相当于“寺院”的有四:
殿
3.法 堂
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 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 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除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 钟鼓。法座(狮子座)供演说佛法之用。左钟 右鼓,供上堂说法前击鼓鸣钟所用。法座后 挂象征释迦佛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 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 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
3.韦驮,又作塞建陀 天、私建陀天、建 陀天、韦驮天,或 称韦将军、韦天将 军。为大乘佛教伽 蓝之守护神,南方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之一,也是四天王 三十二将中的首将。
3.正 殿:
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供奉佛
陀的大殿。
苏州重元寺大雄宝殿
栖霞寺毗卢宝殿
“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 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 死魔、自在天魔等“四魔”。
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 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②竖三世佛: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 去佛迦叶或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唐代横三世佛 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双手施禅定印,掌心托钵; 左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结跏趺坐,右手施禅定印于脐下,
佛教与建筑
魏鸿雁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 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 佛教活动的中心。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 说,佛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 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 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 胜地。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 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 供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 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 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 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钟雄南 京
楼宝而 殿北 、有
大 钟
观 音 殿 、 藏 经 楼 、
山 门 、 天 王 殿 、

西安大慈恩寺
1. 山门
佛寺大门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 “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 “无作门”,故又称“三门” 。通常寺院为 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 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禅院十刹: 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 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 (南京灵谷寺),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 五雪窦山资圣寺(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 寺,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 宝林寺(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吴县),十天台山 国清寺(浙江临海)。
少林寺山门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 部”)像。其形象面貌雄伟,作忿怒相, 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 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 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 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2.天王殿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 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左右供 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 (护法神),面向北。
依住寺者而分,有僧寺、尼寺之别。
依宗派而分,有禅院(禅宗)、教院(天 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 (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 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寺院兴废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 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邺建初寺(孙吴赤 乌十年即公元247年,孙权为康僧会造)、 武昌昌乐寺、慧宝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 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官立佛寺4600所,小 寺4万余所,命26万僧尼还俗。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 尼,并废无敕额寺院3000余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