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小型水库溢洪道设计_丁昭佐

某小型水库溢洪道设计_丁昭佐


0. 00218 0. 00204
表4
计算 参数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Q h1 q1 A1 x1 R1 V1 E1 i1
渐变段水面线计算成果表
设 h2 q2 A2 X2 R2 V2 E2 I2 R V L n hf E1 + i l E2 + h f
540 800
1. 92 2. 49
8. 31
124. 8
道 校 核 泄 流 量 800 m / s,泄 洪 洞 校 核 泄 流 量
3 为110 m / s。
3
缩角在 12ʎ左右最佳时, 堰口与对应的上游引流段如 果采取渐变段连接, 可以使水流达到平顺的效果。如 其间距 堰体较宽则应在其横向设置温度缝与沉陷缝, [ 1 ] 可按 10 15 m布设 。 表1
3 一般取值为20 m / s。不考虑进口段设置的引流段, 通 常情况下要使堰顶宽度满足于≤3 倍的堰上水头。收
94. 1 km2 , 水库按50 a一遇设计, 根据水利500 a 一遇 校核计算, 水库死水位348 m, 正常蓄水位360. 52 m,
3 相应库容1 423. 07 万 m ; 设计洪水位363. 62 m。 相 3 应 库 容 为 1 998. 36 万 m ; 溢 洪 道 设 计 泄 洪 量 3 540 万 m3 / s, 泄洪洞设计泄流量为 90 m / s; 校核洪 3 水位为 364. 81 m, 相应库容为 2 299. 68 万 m , 溢洪
0. 016 0. 016
0. 12 0. 12
4. 08 4. 94
4. 10 5. 28
13. 31 161. 85 69. 98
由计算得渐变段末端水深分别为 h h


= 2. 75 m,
因泄槽二段同泄槽一段流量、 形状、 断面尺寸相 ik = 同, 故临界底坡和临界水深不变。 设计水位时, 0. 00214 ; 校核水位时, i k = 0. 00205 。 i = 1 /8 > i x , 属 陡坡急流, 按陡槽非均匀流计算。 控制断面水深 h
设计 校核 363. 62 364. 81 540 800 3. 1 4. 29 82. 4 86. 7
由计算可以拟定引渠底宽 B = 90 m ( 为 了 安 全) 。 2. 3 泄槽设计 泄槽是渲泄过堰洪水的, 槽底布置在基岩上, 断 面必须为挖方, 且要工程量最小, 坡度不宜太陡。 为
[ 作者简介] 丁昭佐( 1978 - ) , 男, 贵州毕节人, 工程师, 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 沈宽勇 ( 1976 - ) , 男 , 贵州六枝人, 工程师, 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 简士祥 ( 1976 - ) , 男, 贵州纳雍人, 工程师, 从 事农村水利管理工作。 — 137 —
水位 / mm 泄量 / m3 · s - 1
2
2. 1
水库溢洪道设计要点
进水渠设计 进水渠的 主 要 功 能 是 将 水 流 平 顺 引 至 溢 流 堰
进水渠断面拟定尺寸
H /m B /m 计算公式( 假设 υ = 2m/ s) Q = υA,A = ( B + mh) h A 为过水断面积; B 为渠底 宽度
具体计算见表 2 。
— 138 —
丁昭佐, 等: 某小型水库溢洪道设计
第1 期
表3
计算 情况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Q 540 800 BK 65 65 qK 8. 31 13. 31
临界水深及临界底坡计算成果表
hK 1. 92 2. 49 Ak 124. 8 161. 85 xk 68. 84 69. 98 RK 1. 81 2. 31 CK 69. 2
m; E 2 为 2 - 2 断面的 式中: E1 为 1 - 1 断面的比能, m; h 1 , h 2 为 1 - 1 及 2 - 2 断面水深, m ; υ1 , 比能, υ2 m / s; h f 为沿程水头 为 1 - 1 及 2 - 2 断面平均流速, m; i L 为 1 - 1 及 2 - 2 断面的底部高程差, m; L 损失, m; n 为泄槽糙率; υ 为两断面间平均 为断面间长度, m / s; R 为两断面间平均水力半径, m。 流速, 2. 7. 2 2. 7. 2. 1 渐变段水面线计算 临界水深 h k 及临界底坡 i k 计算
h 0 = 0. 96 m。 控制断面水深计算成果表
A0 30. 4 38. 4 X0 41. 52 41. 92 R0 0. 73 0. 92 C0 59. 34 61. 59 K0 = A0 C0 槡 R0 1541. 17 2268. 59 Q0 = K0槡 i 545 802
计算情况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1
工程概况
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某河上游。 控制流域面积
岩石坚硬, 堰型选用无坎宽顶堰, 断 轴线处地形较好, 面为矩形。为了控制段建筑物的进入口的水流相互 垂直, 同时保证泄流的匀称, 结合实际条件例如地形 情况, 必须设置宽顶堰, 其宽度可以根据允许的单宽 流量选取, 岩基上的单宽流量取值范围控制在 40 3 70 m / s, 20 40 m3 / s范围的选取适用非岩基, 土基的
DOI:10.14122/ki.hskj.2014.01.066
2014 年 第 1 期 ( 第 42 卷)
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Conservancy
No. 1. 2014 ( Total No. 42 )
2
表2
计算情况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363. 62 364. 81
引水渠流速试算成果表
泄量 Q 540 800 H0 2. 99 3. 89 h 2. 78 3. 62 假设 υ 2. 0 2. 3 试算 υ 2. 06 2. 32
由表 2 中可知流速 < 3 m / s, 满足要求。 2. 7 2. 7. 1 溢洪道水面曲线计算 计算依据 hk = 3 槡 q2 / g Q q = b ik = gx k Ck 2 BK AK XK
1 6
计算公式为: ( 8) ( 9) ( 10 ) ( 11 ) ( 12 ) ( 13 )
RK =
A K = bh CK = 1 R n K
m; Q 为槽内泄量, m3 / s; q 为 式中: h k 为临界水深, ( 1) ( 2) ( 3) ( 4) m3 / s·m; i k 为临界坡降; b 为泄槽首端宽 单宽流量, m; g 为重力加速度, m / s2 ; B K 为相应临界水深的 度, m; A K 为临界水深时对应的过水断面积 , m2 ; 水面宽, X K 为湿周, m; R K 为水力半径, m2 ; C K 为谢才系数。 E1 + i L = E2 + h f E1 = E2 = αυ1 + h1 2g αυ2 + h2 2g
0
= 3. 5 m。 泄槽二段水面线计算 泄槽二段断面为矩形, 宽40 m, 长80 m, 底坡 i =
2. 7. 3 1 /8 。 2. 7. 3. 1 深)
用试算法, 具体计算列于表 5 。 经试算, 设计水位时,h 0 = 0. 76 m 校核水位时,
求临界底坡 i k , 控制断面水深 h o ( 正常水 表5
2 3
渐变段首端宽 b 1 = 65 m, 尾端宽 b = 40 m, 断面为 矩形。具体计算见表 3。 ( 7) 渐变段 i = 1 >i, 故属陡坡急流, 槽内形成 b Ⅱ型 50
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计算。 2. 7. 2. 2 渐变段水面线计算 首端断面水深为临界水深 h k , 具体计算见表 4 。
68. 84
1. 81 2. 31
4. 33 4. 94
2. 88 3. 74
0. 02 0. 02
2. 75 3. 5
13. 5 20
110 140
45. 5 47
2. 42 2. 99
4. 91 5. 71
3. 98 5. 16
0. 02 0. 02
2. 05 0. 58
4. 60 5. 30
60 60
2014 年 第 1 期 ( 第 42 卷)
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Conservancy
No. 1. 2014 ( Total No. 42 )
适应地形、 地质条件, 泄槽分收缩段、 泄槽一段和泄 槽二段布置。 据已建工程拟收缩段收缩角 θ = 12ʎ , 首端底宽 b 1 = 65m, 与控制堰同宽, 末端底宽 b 2 拟为40 m, 断 面取为矩形, 则渐变段长 L1 = 58. 81 m, 取整则 L 1 为 60 m, 底坡 i = 1 /50 。 泄槽一段上接收缩段, 下接泄槽二段, 拟断面为 宽 b = 40 m, 长 L 2 为540 m, 底坡 i = 1 /200 。 矩形, 2. 4 出口消能设计 溢洪道出口段为冲沟, 岩石比较坚硬, 离大坝较 远, 采用挑流消能, 水流冲刷不会危及大坝安全。 2. 5 尾水渠设计 其作用是将消能后的水流, 较平稳地泄入原河 淘刷鼻坎, 鼻坎下游 道。为了防止小流量产生贴流, 设置长 L = 10 m护坦。 2. 6 溢流堰泄流能力校核 当引渠很长时, 水头损失不容忽视。 基本公式为: hj = ζ αυ 2g
2 2
2 2 2 υ υ n l hf = 2 = 4 c r R3
A R = x C = 1 1 R6 n
( 14 ) ( 15 ) ( 16 )
m; ζ 为局部水头损失系 式中: h j 为局部水头损失, m / s2 ; α 为动能系数, 数; g 为重力加速度, 一般为 1. 0 ; R 为水力半径, m; x 为湿周, m; h f 为沿程水头 m; υ 为引渠流速, m / s; L 为引渠长度, m; C 为 损失, m ; n 为引渠糙率。 谢才系数; A 为过水断面面积, Q = σ s m'b 槡 2 g H0 2 υ H0 = H + 2g
相关主题